资讯分享|欧洲岗位制博士,见闻和浅谈(文科)
来自: Yinanaa(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欧洲文科博士就“不需推荐信”(一般只需要推荐人联系信息),(往往)“纸面上允许跨专业”和“不用卡申请季”这些点来说,确实比北美方便申请太多。以及美国读博先有漫长的训练和资格考试,欧洲博士一入读就开始干活,在很多意义上是一份工作,这也意味著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以下仅适用于文科,来自个人经历或见闻。仅供参考,欢迎补充。)
1.岗位制顾名思义就是先有一个项目(钱来自各种各样的research grant)。这个项目需要一些特定知识/特长/技能/经验(甚至人脉)的人去干活,所以便会公开招募。这类博士是“researcher”和“employee”而非“学生”,收入也符合不少欧洲国家永居/入籍对于工资和交税的要求。所以往往毕业后或者再混一两年就满足拿永居的条件了,跟读书-工作和收入较低的工作比简单粗暴,直截了当。
2.岗位制的难度在于“匹配”。我发现小红书和一些微信公众号经常会用“人文社科皆可申请”的题目去说他们搬运的某个岗位,但其实非如此。能“皆可申请”是因为这是份工作,自然广撒网,但正因为这是工作,不匹配的话就是陪跑。
3.何为匹配?我最近正好跟一位教授聊到她刚招的一个职位。她对专业没有要求,只要是社会科学就行。但她格外看重量化背景。因此她不会只看在motivation里写的“我曾在某个研究里使用SPSS”,而是会在100多个申请人的成绩单里寻找比如统计学方面的课程和计算学分。没达到一定学分就下一个。此类对量化背景的要求和重视适用于大部分社会科学职位。
4.语言的匹配也是优势。比如现在很多教授在申请funding时为了增加几率都会加入跨文化的维度,中国是他们经常放进去的一个维度,这也给了中文母语或接近母语者去申请的机会。
5.但对本国人或本校(和本地)学位的偏好会大于对语言的需求。因为是招人干活,所以本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推荐人可能就是同事的话,会给人更可靠的感觉。这点北欧国家尤其如此。北欧国家很看北欧的学位。而西欧国家相比而言就更开明一点。
6.当教授了解CSC存在时,会倾向于把钱给别人。例子:教授申到了150-200万欧元的grant,其项目包括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做田野收集数据,这就产生了“岗��”。但教授招欧洲美洲和非洲母语或接近母语者时都按照荷兰正常的岗位制博士给钱,唯独在中国部分,或者招CSC博士生,或者在硕士生里招中国学生做研究助理来实现,后者按小时计费,但收入远不如博士。他们以这种方式能招到不少中国学生。我甚至见过两个教授不去申请grant,研究团队里清一色中国CSC博士去干活。但CSC本来允许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现在却变成拿CSC给教授的课题打工,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并不有利。我以前以为这种情况是理工科专属,没想到文科也有这种趋势了。
7.总而言之,如果说美国博士考察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有潜力的学者,英国博士考察的是你的研究计划是不是有学术和/或社会价值以及是否具有可行性,那么岗位制考察的很现实——就是你是否能把活干好。它要求很多具有特异性的技能和经验,并且最终的选拔是横向对比来看——不是你是否优秀,而是是否有比你更合适的人。
最赞回应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提问/讨论|该继续还是该停下来 (绿豆冰沙)
- 学术闲谈|Gamma ai 一键生成 ppt (姜桂)
- 资讯分享|理工科女性互助项目「她行」2024冬季项目Mentor招... (意欢)
- 提问/讨论|马学科推荐冲csc联培项目吗 (Keira)
- 纠结博士申国内还是海外。。希望朋友们给一点想法或建议 (pikap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