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的自恋,只和自己谈恋爱
歇斯底里,人物情绪毫无缘由地冲上巅峰又跌入低谷。
人物对于艺术与理想、人生的探讨多停留在情绪宣泄,但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完全是被创作者忽略的隐形人。不说取悦,作者甚至不屑观众的理解,如果说好的艺术是在为观者和作者之间制造陌生化。那《梁祝》除了几个延续的人名,真的让观众感受不到一丝熟悉。
呈现极端个人化。
正像剧中所言,“人们就是喜欢花大价钱买无价值的东西。”对于浮世之风的讽刺对于买票进场的观众也不蚩为为一种变相的提醒。
群魔乱舞了360分钟。人物在现实世界的角色被彻底颠覆,父母成了阴阳怪气的妖怪。在祝英台死去的场景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死分离,哭得撕心裂肺,但人物关系的强行递进让观众根本无法进入创作者预计设定的情景。
林奕华习惯的“一人分饰多角”多人分饰一角”游移主体风格和很难让观众进入情景,更别说移步进入人物心理。
剧本探讨的主题太过宏大庞杂,包括男女性别意识的转换,人生、理想、艺术…这是原始梁祝故事框架所无法承载的。最后一场化蝶,冗长尴尬的煽情简直让鸡皮疙瘩掉一地。
看来我还是喜欢传统叙事类的话剧。
不愿剥离故事本身,在剧院里听哲学课。
人物对于艺术与理想、人生的探讨多停留在情绪宣泄,但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完全是被创作者忽略的隐形人。不说取悦,作者甚至不屑观众的理解,如果说好的艺术是在为观者和作者之间制造陌生化。那《梁祝》除了几个延续的人名,真的让观众感受不到一丝熟悉。
呈现极端个人化。
正像剧中所言,“人们就是喜欢花大价钱买无价值的东西。”对于浮世之风的讽刺对于买票进场的观众也不蚩为为一种变相的提醒。
群魔乱舞了360分钟。人物在现实世界的角色被彻底颠覆,父母成了阴阳怪气的妖怪。在祝英台死去的场景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死分离,哭得撕心裂肺,但人物关系的强行递进让观众根本无法进入创作者预计设定的情景。
林奕华习惯的“一人分饰多角”多人分饰一角”游移主体风格和很难让观众进入情景,更别说移步进入人物心理。
剧本探讨的主题太过宏大庞杂,包括男女性别意识的转换,人生、理想、艺术…这是原始梁祝故事框架所无法承载的。最后一场化蝶,冗长尴尬的煽情简直让鸡皮疙瘩掉一地。
看来我还是喜欢传统叙事类的话剧。
不愿剥离故事本身,在剧院里听哲学课。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