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一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整个电影我唯一流泪的地方,在郝蕾跟鹏鹏说我们把妹妹也接回家好不好,鹏鹏伸手牵郝蕾,郝蕾那半分钟的神态,可以列入表演教科书。那种失而复得劫后余生的辛酸,我根本防不住。郝蕾胖得恰如其分,消融了文青气质,臃肿、平凡、沉痛到呆滞的中年妇人形象。
2、黄渤真是当今中国电影撞上的宝贝。第一次参加聚会,黄渤发言那几分钟,不管是表情还是台词,无懈可击。开脑洞想想当下的男演员,能演成这样的没有第二人。有可能,刘青云在港片中能发挥到这个水准。那一段台词也写得好,“希望就像饭,不吃不行”,我都能脑补出来写这一段时,编剧在人物塑造和观众共鸣之间来回纠结权衡的模样,看得出打磨了很久。
3、张译带来太多惊喜。酒桌子上讲吃猴脑那件小事,看似无意,寻思一下拍案叫绝。人吃猴,天吃人。聪明的韩总跟那只聪明的猴子没区别,老天爷手指一点,便下油锅,你想问自己可错之有,可任你仰天长问,无人回答。感叹陈可辛在背后做了多少功课,这个讲故事的方式,如此草根中国,他一个港人背景,居然能拿捏把玩。张译还原了一个世故又失意的中年商人,酒桌子上亲鹏鹏通红的眼睛,办准生证发脾气时那句“我儿没有死”,黄渤抱着鹏鹏敲车门假装睡着的神态...都刚刚好,多一份用力过猛,少一分味道不够。唯一的败笔在发给黄渤那短信:“我找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找到的是你的孩子。我找不动了。”韩总这个人呢,能组织起一群失子之痛齐齐拍手说鼓励鼓励鼓励,不会像干柴一折就断,要断也是像掉皮的墙,一块一块斑斑驳驳遮遮掩掩地颓下去。微信那一段,这个人最有可能写出来的话,是这样:“大家找了这么多年,你家孩子找到了,明天活动带鹏鹏一起去,鼓励鼓励大家,给大家一点希望。你家孩子找到了,真替你们高兴,可我找不动了。”这种人的心肠,不会是座平原推开窗就一览无遗,至少也是个丘陵,曲曲折折翻完一层又一层。
4、仔细想了想,张译演的韩总,和黄渤演的田文军,哪个塑造得更成功呢。我更倾向于张译,因为留白更多,功底更厚。韩总在电影中只露出了一个尾巴,但顺着尾巴摸下去,能找出这个人物的血肉。比如,这个人失去孩子之后是如何四处求江湖朋友帮忙,如何托关系让公安费心,如何在家忍痛安慰妻子,如何不敢面对父母,如何在外喝得烂醉,又如何一息尚存身残志坚般地搞起了这个组织...这个人的前世今生,一泻而出,跃然纸上。好的人物就是这样,我根本不想脑补,可他就在脑子里,不管是电影里的他,还是电影外的他。真是对得起那三个字:演活了。田文军这个人物有点满,电影里已经说全道尽,但黄渤很聪明,或者是陈可辛很聪明。片尾赵薇找到黄渤时,黄渤那一句“我最多做到不恨你,到头了”,以及赵薇说别给孩子吃桃时,眼神里的不忍。当场又想给编剧点个赞。找回鹏鹏的田文军,心里除了恨,更多是九死一生的侥幸,算是缓过气来,能察觉到李红琴的痛楚,有心同情,无力原谅。田文军这个人物,从痛��恨的复杂,转化为痛和怜的复杂,在片尾正式升级为2.0。陈可辛没点透,但我觉得他在这里实际上是想甩一个问题给观众:三年后,田文军会不会带着鹏鹏去看李红琴?
5、第一次开会时,有个东北口音的长发妇人,笑着讲自己找孩子的经历。这个设定也是想给陈可辛点赞的地方。越辛酸的故事越要笑着讲,这个道理很多导演都明白,可贵陈可辛讲得不矫情。这个妇人,就是我认识的好多,那种在绝望和震痛中油尽灯枯只能用所谓正能量来苟延残喘的中年人。
6、几个画蛇添足,或者说有待雕琢的地方:张译痛哭流涕那一段,找到鹏鹏之后黄渤在公安局楼梯弯身痛哭那一段。
7、佟大为那条线有点尴尬,落笔太多,线铺得太开控制不住;落笔太少,又生硬单薄流于表面。看得出陈可辛的野心,希望把《亲爱的》雕琢成中国浮世绘。如果把《亲爱的》设定成三个小时,我估计能做得到,现在的版本出于现实考虑,李红琴和律师那条线,毕竟火候欠了点。印象很深的是法官冲佟大为抱怨的那句,“什么案子你都接”。
8、赵薇在片中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农村妇女,从形象、台词、肢体语言。以赵薇以往的表演来看,这次算是飞跃了。但,没有层次。这个农村妇女很真,但也很死。如果说张译的韩总,顺着尾巴能摸到骨;赵薇的李红琴,就是顺着尾巴摸上去,就是回回荡荡的空白。
9、如果我是投资方,一个较为敏感的现实题材,面对一个拍商业片出身的导演,和一个专注文艺片的学院派导演,我会选择谁?我毫不犹豫挑前一个。赤子之心可贵,在世故中摸爬打滚的赤子之心更可贵。我觉得《亲爱的》,可以成为陈可辛的里程碑作品:他是香港电影人北上求生,第一个在电影本身上取得成功的。香港导演,从此只是他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来自香港电影的出身,对陈可辛而言,最难得之处在于务实:有生存技法,也有个人情怀,更懂得用技法保护情怀。
10、我最佩服陈可辛的地方,是找孩子那个组织的几场戏。第一次聚会,重点在黄渤和郝蕾,引出张译,群戏弱,主要作用在于推动观众情绪,无可厚非。从第二场戏坐大巴去朝海,一车人带着小红帽唱隐形的翅膀,到聚会时轮流恶搞诈骗电话。举重若轻,格局浑厚。那场戏让我想到很多事很多人,他们失去至亲,他们与旁人无异,太阳照常升起,他们照常打麻将、吃饭、喝酒、聚会,但我知道他们不一样,他们脸上带着陈年陶器一般的木然,可有些瞬间他们的脸又变成瓷器,一团棉花飘过去都能碰得啪啪碎,那些周末傍晚楼上妈妈叫孩子回家吃饭的瞬间、那些过年时楼下孩子三三两两放鞭炮的瞬间、那些看到旧照片时背过脸去抽烟的瞬间。《亲爱的》还原了这样一群心死了却又不甘心死透的人。
11、总结:是部好片,我打算去看第二遍。
2、黄渤真是当今中国电影撞上的宝贝。第一次参加聚会,黄渤发言那几分钟,不管是表情还是台词,无懈可击。开脑洞想想当下的男演员,能演成这样的没有第二人。有可能,刘青云在港片中能发挥到这个水准。那一段台词也写得好,“希望就像饭,不吃不行”,我都能脑补出来写这一段时,编剧在人物塑造和观众共鸣之间来回纠结权衡的模样,看得出打磨了很久。
3、张译带来太多惊喜。酒桌子上讲吃猴脑那件小事,看似无意,寻思一下拍案叫绝。人吃猴,天吃人。聪明的韩总跟那只聪明的猴子没区别,老天爷手指一点,便下油锅,你想问自己可错之有,可任你仰天长问,无人回答。感叹陈可辛在背后做了多少功课,这个讲故事的方式,如此草根中国,他一个港人背景,居然能拿捏把玩。张译还原了一个世故又失意的中年商人,酒桌子上亲鹏鹏通红的眼睛,办准生证发脾气时那句“我儿没有死”,黄渤抱着鹏鹏敲车门假装睡着的神态...都刚刚好,多一份用力过猛,少一分味道不够。唯一的败笔在发给黄渤那短信:“我找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找到的是你的孩子。我找不动了。”韩总这个人呢,能组织起一群失子之痛齐齐拍手说鼓励鼓励鼓励,不会像干柴一折就断,要断也是像掉皮的墙,一块一块斑斑驳驳遮遮掩掩地颓下去。微信那一段,这个人最有可能写出来的话,是这样:“大家找了这么多年,你家孩子找到了,明天活动带鹏鹏一起去,鼓励鼓励大家,给大家一点希望。你家孩子找到了,真替你们高兴,可我找不动了。”这种人的心肠,不会是座平原推开窗就一览无遗,至少也是个丘陵,曲曲折折翻完一层又一层。
4、仔细想了想,张译演的韩总,和黄渤演的田文军,哪个塑造得更成功呢。我更倾向于张译,因为留白更多,功底更厚。韩总在电影中只露出了一个尾巴,但顺着尾巴摸下去,能找出这个人物的血肉。比如,这个人失去孩子之后是如何四处求江湖朋友帮忙,如何托关系让公安费心,如何在家忍痛安慰妻子,如何不敢面对父母,如何在外喝得烂醉,又如何一息尚存身残志坚般地搞起了这个组织...这个人的前世今生,一泻而出,跃然纸上。好的人物就是这样,我根本不想脑补,可他就在脑子里,不管是电影里的他,还是电影外的他。真是对得起那三个字:演活了。田文军这个人物有点满,电影里已经说全道尽,但黄渤很聪明,或者是陈可辛很聪明。片尾赵薇找到黄渤时,黄渤那一句“我最多做到不恨你,到头了”,以及赵薇说别给孩子吃桃时,眼神里的不忍。当场又想给编剧点个赞。找回鹏鹏的田文军,心里除了恨,更多是九死一生的侥幸,算是缓过气来,能察觉到李红琴的痛楚,有心同情,无力原谅。田文军这个人物,从痛��恨的复杂,转化为痛和怜的复杂,在片尾正式升级为2.0。陈可辛没点透,但我觉得他在这里实际上是想甩一个问题给观众:三年后,田文军会不会带着鹏鹏去看李红琴?
5、第一次开会时,有个东北口音的长发妇人,笑着讲自己找孩子的经历。这个设定也是想给陈可辛点赞的地方。越辛酸的故事越要笑着讲,这个道理很多导演都明白,可贵陈可辛讲得不矫情。这个妇人,就是我认识的好多,那种在绝望和震痛中油尽灯枯只能用所谓正能量来苟延残喘的中年人。
6、几个画蛇添足,或者说有待雕琢的地方:张译痛哭流涕那一段,找到鹏鹏之后黄渤在公安局楼梯弯身痛哭那一段。
7、佟大为那条线有点尴尬,落笔太多,线铺得太开控制不住;落笔太少,又生硬单薄流于表面。看得出陈可辛的野心,希望把《亲爱的》雕琢成中国浮世绘。如果把《亲爱的》设定成三个小时,我估计能做得到,现在的版本出于现实考虑,李红琴和律师那条线,毕竟火候欠了点。印象很深的是法官冲佟大为抱怨的那句,“什么案子你都接”。
8、赵薇在片中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农村妇女,从形象、台词、肢体语言。以赵薇以往的表演来看,这次算是飞跃了。但,没有层次。这个农村妇女很真,但也很死。如果说张译的韩总,顺着尾巴能摸到骨;赵薇的李红琴,就是顺着尾巴摸上去,就是回回荡荡的空白。
9、如果我是投资方,一个较为敏感的现实题材,面对一个拍商业片出身的导演,和一个专注文艺片的学院派导演,我会选择谁?我毫不犹豫挑前一个。赤子之心可贵,在世故中摸爬打滚的赤子之心更可贵。我觉得《亲爱的》,可以成为陈可辛的里程碑作品:他是香港电影人北上求生,第一个在电影本身上取得成功的。香港导演,从此只是他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来自香港电影的出身,对陈可辛而言,最难得之处在于务实:有生存技法,也有个人情怀,更懂得用技法保护情怀。
10、我最佩服陈可辛的地方,是找孩子那个组织的几场戏。第一次聚会,重点在黄渤和郝蕾,引出张译,群戏弱,主要作用在于推动观众情绪,无可厚非。从第二场戏坐大巴去朝海,一车人带着小红帽唱隐形的翅膀,到聚会时轮流恶搞诈骗电话。举重若轻,格局浑厚。那场戏让我想到很多事很多人,他们失去至亲,他们与旁人无异,太阳照常升起,他们照常打麻将、吃饭、喝酒、聚会,但我知道他们不一样,他们脸上带着陈年陶器一般的木然,可有些瞬间他们的脸又变成瓷器,一团棉花飘过去都能碰得啪啪碎,那些周末傍晚楼上妈妈叫孩子回家吃饭的瞬间、那些过年时楼下孩子三三两两放鞭炮的瞬间、那些看到旧照片时背过脸去抽烟的瞬间。《亲爱的》还原了这样一群心死了却又不甘心死透的人。
11、总结:是部好片,我打算去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