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寓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这个迷失自我而没有得到救赎的故事中,Ripley是彻底失败的,至少从这一点来看,他并不是那么值得可恨。
电影海报里,前景中的Ripley站在阴暗的角落,叉着一边腰,微微垂着头,显出颓唐之气。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不远处一对相拥凝视的男女站在灿烂的金黄色里,在他的衬托下,幸福两个字喷薄而出。
这对幸福的男女很有可能是Dickie和Marge?也可能不是。太远了,看不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somebody else,是幸福的,站在阳光下。
是谁都无所谓,但为什么不是我?这叫人无法忍受。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加上这句点题的话,海报所传达的信息显而易见——Ripley在自我和想要成为的人之间不断的挣扎。他内心的矛盾贯穿电影始终。
Ripley得有多不待见自己,以至于模仿与伪造居然成为了他的一项特长。
故事开头,他借了一套Princeton的校服演奏钢琴,老Greenleaf询问他是否认识在Princeton读书的儿子,他立刻意识到这套校服给他提供了他所没有的地位和荣誉,他乖巧地向不认识的Dickie问好,立刻成了另一个身份的人。
之后几分钟简短的影像交待,拆穿了这个小谎言。 Ripley在做侍应生,低眉顺眼,赚取不过一枚两枚硬币的小费。偷偷在黑暗的舞台上弹奏钢琴,被守夜的老头子赶走。住在没有隔音却有极品邻居的地下室。
这个卑微的自己,他大概实在是不喜欢。
所以老Greenleaf问他,付你1000美金,你可愿意去意大利唤Dickie回来,他立刻应允了。去欧洲游玩,花别人的钱,代价只是暂时舍弃自己,做做别人——那个不存在的Princeton校友,何乐不为?要知道,那个卑微的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到了意大利,遇见了美女Meredith。美女惊呼,你是Dickie?他立刻意识到富少Dickie的名号为他提供了吸引美女的资本,于是他成了Dickie。有什么关系,Ripley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让Ripley走开点吧。
在意大利的生活,胜似天堂。Dickie热情奔放,生活充满各种乐趣。花的钱还是老Greenleaf的。这个喜欢爵士乐的Princeton校友身份给Ripley带来了他从未感受过的快乐。
直到这里,身份装扮给Ripley带来的都是好处。他逃离那个被困窘的生活环境拘囿的自己,在借来的关系、地位、名望中享受着一切。是的,他是出于对名望和地位的虚荣才这么做的,可原本的他是那么贫贱,只能躲在剧场贵宾席帘幕背后看着那距离遥远的华美生活,命运本来就不公平,让他享受一下,有什么不行的呢?有这样的奇遇,观众大概都会为他高兴,甚至有点羡慕他了。能逃离自己的生活,在成为别人的过程中给自己松绑透气,多少人求之而不得。这一逃,还逃到了富贵生活里。看到这里,我以为这就是个轻松的小喜剧,帮观众做个梦。
然而接下来出现的一些不甚愉快的小细节,却不太符合轻松喜剧一切美好的做梦原则。一是Ripley数次被指出他吃喝用度皆是Dickie家里的,让气氛有些尴尬。二是Dickie一时兴起允诺带他去有名的裁缝店定制衣服,以及让他加入上流云集的游艇会��因为没放心上而没有兑现,这让Ripley不太高兴。
尽管有些小问题,总体来说这种生活还是美满的。Ripley沉迷在这种快乐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原本只打算开个小差,暂时舍弃自己的他,开始妄想着永远。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的游艇上,他激动地对Dickie讲述他构想的未来——我可以用我自己钱来这里,我们可以住到一起,你可以跟Marge分手……他沉浸在身份幻想延伸的梦境中,习惯性地忽略了现实。
现实就是自我的存在。真实的Ripley无法被杀死,时不时从阴暗的地下室里露出头来透气。Dickie说要去有名的裁缝店给他做衣服,说要带他加入上流阶层的游艇会。Ripley的快乐被撩拨得无法自己。这对Ripley来说太不寻常了,就像儿时爸爸说明天要去游乐场玩一样。他把这视为一个承诺,期待兑现。但这于富少Dickie,只是寻常生活,不值放在心上,遇见老朋友,就把这事丢一边了。期待落空,若是Princeton校友有什么所谓,只有那个真实的Ripley才会由于本来的渺小而产生虚荣落空的不高兴。这正是Ripley自我存在的体现。
Ripley在Dickie的房间里试衣服。西装、便帽,他随手拿起一件在镜子面前尽情地换pose。那一刻,想必他又把自己当做了真正的Dickie,想象自己是一名风流少爷,潇洒倜傥,万众瞩目。他在镜子前的表演因Dickie的不在场而成立,当真正的Dickie回来,出现在镜子里,便击碎了这个梦境。他的表演暴露在别人目光之下。在被识破的尴尬不堪中,Ripley被迫回到自己,那个向往富贵生活却一无所有的Ripley,然后逃离了房间。
Ripley选择无视自我的呼喊。他害怕走出扮演的梦境,回到那个他不喜欢的自己。他在背弃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然而自我就像绑在他身上,他越想挣脱,就发觉它捆得越紧。
说不清到底是爱上了Dickie还是Dickie的生活。Ripley觉得自己离幸福那么近,他试图融入Dickie的生活,他想成为Dickie的兄弟、知己,甚至爱人,让梦境继续延续。去意大利北部小镇时,Ripley数次试图表露真情,但每次Dickie都好像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调侃开了。
终于,在游艇上,他抓住机会一吐心迹。然而Dickie狠狠地戳穿了他的幻想。你算哪根葱?你凭什么参与到我的生活中来?你知道你有多无聊吗,你就像一个寄生虫一样,我简直烦死你了……这些话像锋利的刀在Ripley的心口剜。Ripley在梦境破灭自尊受伤的极度失望之下失手杀了Dickie。
他的后两次杀人,也都与自我的矛盾有关。Dickie的朋友敏锐地感觉到异样,发现Ripley在假扮Dickie。为了使身份假扮能够继续下去,Ripley杀了他。相较另外两次,这次Ripley是蓄意为之,并且显得十分冷静,他向路人假装正扶着喝醉的朋友时时甚至不忘模仿对方回应的声音以求得更加真实。
当Ripley杀Peter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迷失了方向,无法回头了。
应该说Peter的出现,是Ripley在身份扮演中不断背叛自己的路上出现的最可能的救赎。Dickie和识破他身份的Dickie朋友先后被他杀了之后,Ripley穿梭于不同身份所造成的矛盾张力已经越来越大,无法调节,眼看就要失控。无论是Ripley的内心,还是Dickie的亲人对真相的迫近,都让Ripley疲于奔命。当Dickie把Marge逼到门口,Peter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大呼幸好,以为Peter救了Marge,Ripley的谎言再也无法继续了。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Marge把怀疑告诉老Greenleaf,侦探也查明真相,Ripley在强大的证据面前无话可说被扭送公安秋后处斩。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歌颂正义必然、法律万能的套路,Ripley直接被打入坏人的行列,正义毫无道理地解决了一切,观众也就没有必要思考Ripley的想法了。
幸好没有。情节逆向直转,老Greenleaf为了掩盖Dickie多年前犯下的错居然愿意不再追究关于Ripley和Dickie之间的一切,还将本该由Dickie继承的遗产分给了Ripley。当知晓真相的Marge在威尼斯水边向Ripley咆哮,被老Greenleaf拖走的时候,就意味着,只要Ripley自己不说,就永远不会再有人追问这件事的真相。法律、正义、社会之类的外在压力对Ripley而言不存在了。
不只这,对Ripley而言还有更好的消息——优雅体贴的Peter喜欢上了他。他对Ripley关怀备至。这样一来,一切清零,他所做的一切不但免于责罚,还找到了生活的依靠。看样子他可以过好日子了。导演似乎在用排除法讲道理:你看,现在剔除了法律的追究,社会道德的压力,Ripley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他的自己会有什么反应。
他遇到了Meredith,那个把他当做Dickie来爱恋的人。看着这个美艳的人,Ripley再次毫不犹豫地角色扮演,并吻了Meredith。Peter看见了这一幕,他责问了他,依旧温柔,没有追究。然而这情景,和他穿戴Dickie的衣帽在镜子前摆pose,被Dickie发现一样,也和Dickie朋友察觉他在假扮Dickie一样——他在角色扮演的现场被撞破。前面说过,角色扮演因为知情人的不在场而成立,一旦被撞破,Ripley只能被迫回到他自己,而不可能是他所扮演的其他角色,因为只有他自己才会做出扮演这个动作。问题是,他不喜欢他自己。他喜欢成为Dickie,却难以接受那个卑微的,因为爱慕声名钱财而假扮Dickie的自己。
现在,他本来要做的是Peter的亲密爱人,却被Peter撞破了。Ripley再次站到了自我撕扯的临界点。谁都看得出来他的辩白有多无力。Peter没有深究,Ripley的心里却在打仗。他开始怀疑,连自己都无法喜欢的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让Peter喜欢上?于是他让Peter说说他的优点。Peter充满爱意地列举,Ripley温柔,Ripley善良……
我们看到的不是Ripley被爱的幸福,而是他的痛苦和眼泪。温柔,善良,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Peter说的这个人是自己吗?如果不是,那真实的自己是怎么样的?卑劣?罪恶?在背弃自己太久以后,他已经无法判断了吧。Peter越是深情,所用的形容字眼越是美好,Ripley心里的撕扯就越严重。那个在地下室被关押太久的自己惨不忍睹,Ripley已经无法触碰。在这种强烈地撕扯的痛苦中,Ripley杀死了Peter,作为真实的自己的他,无法接受Peter的爱和欣赏。当他用力地扼住Peter的咽喉的时候(我凭声音猜的,大概是扼住咽喉或者用枕头压的吧),他其实是在用力推开那个丑陋的自己。
最终让他崩溃的,不是法律,不是歧视,不是憎恨,而是爱和温情。他已经走得太远了,那个被他遗弃的自己变得见光即死,连爱和温情都无法拯救他。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惩罚吗?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我相信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时候,Ripley的寓言大概极端了一点,却丝毫不荒诞。
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是最不易的事。然而每当我们的角色被识破,只有一个原点能够回去,那就是真实的自我。所有失落的焦虑也都来自那里。与其追逐靠不住的肥皂泡,不如学会好好和自己相处。
电影海报里,前景中的Ripley站在阴暗的角落,叉着一边腰,微微垂着头,显出颓唐之气。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不远处一对相拥凝视的男女站在灿烂的金黄色里,在他的衬托下,幸福两个字喷薄而出。
这对幸福的男女很有可能是Dickie和Marge?也可能不是。太远了,看不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somebody else,是幸福的,站在阳光下。
是谁都无所谓,但为什么不是我?这叫人无法忍受。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加上这句点题的话,海报所传达的信息显而易见——Ripley在自我和想要成为的人之间不断的挣扎。他内心的矛盾贯穿电影始终。
Ripley得有多不待见自己,以至于模仿与伪造居然成为了他的一项特长。
故事开头,他借了一套Princeton的校服演奏钢琴,老Greenleaf询问他是否认识在Princeton读书的儿子,他立刻意识到这套校服给他提供了他所没有的地位和荣誉,他乖巧地向不认识的Dickie问好,立刻成了另一个身份的人。
之后几分钟简短的影像交待,拆穿了这个小谎言。 Ripley在做侍应生,低眉顺眼,赚取不过一枚两枚硬币的小费。偷偷在黑暗的舞台上弹奏钢琴,被守夜的老头子赶走。住在没有隔音却有极品邻居的地下室。
这个卑微的自己,他大概实在是不喜欢。
所以老Greenleaf问他,付你1000美金,你可愿意去意大利唤Dickie回来,他立刻应允了。去欧洲游玩,花别人的钱,代价只是暂时舍弃自己,做做别人——那个不存在的Princeton校友,何乐不为?要知道,那个卑微的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到了意大利,遇见了美女Meredith。美女惊呼,你是Dickie?他立刻意识到富少Dickie的名号为他提供了吸引美女的资本,于是他成了Dickie。有什么关系,Ripley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让Ripley走开点吧。
在意大利的生活,胜似天堂。Dickie热情奔放,生活充满各种乐趣。花的钱还是老Greenleaf的。这个喜欢爵士乐的Princeton校友身份给Ripley带来了他从未感受过的快乐。
直到这里,身份装扮给Ripley带来的都是好处。他逃离那个被困窘的生活环境拘囿的自己,在借来的关系、地位、名望中享受着一切。是的,他是出于对名望和地位的虚荣才这么做的,可原本的他是那么贫贱,只能躲在剧场贵宾席帘幕背后看着那距离遥远的华美生活,命运本来就不公平,让他享受一下,有什么不行的呢?有这样的奇遇,观众大概都会为他高兴,甚至有点羡慕他了。能逃离自己的生活,在成为别人的过程中给自己松绑透气,多少人求之而不得。这一逃,还逃到了富贵生活里。看到这里,我以为这就是个轻松的小喜剧,帮观众做个梦。
然而接下来出现的一些不甚愉快的小细节,却不太符合轻松喜剧一切美好的做梦原则。一是Ripley数次被指出他吃喝用度皆是Dickie家里的,让气氛有些尴尬。二是Dickie一时兴起允诺带他去有名的裁缝店定制衣服,以及让他加入上流云集的游艇会��因为没放心上而没有兑现,这让Ripley不太高兴。
尽管有些小问题,总体来说这种生活还是美满的。Ripley沉迷在这种快乐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原本只打算开个小差,暂时舍弃自己的他,开始妄想着永远。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的游艇上,他激动地对Dickie讲述他构想的未来——我可以用我自己钱来这里,我们可以住到一起,你可以跟Marge分手……他沉浸在身份幻想延伸的梦境中,习惯性地忽略了现实。
现实就是自我的存在。真实的Ripley无法被杀死,时不时从阴暗的地下室里露出头来透气。Dickie说要去有名的裁缝店给他做衣服,说要带他加入上流阶层的游艇会。Ripley的快乐被撩拨得无法自己。这对Ripley来说太不寻常了,就像儿时爸爸说明天要去游乐场玩一样。他把这视为一个承诺,期待兑现。但这于富少Dickie,只是寻常生活,不值放在心上,遇见老朋友,就把这事丢一边了。期待落空,若是Princeton校友有什么所谓,只有那个真实的Ripley才会由于本来的渺小而产生虚荣落空的不高兴。这正是Ripley自我存在的体现。
Ripley在Dickie的房间里试衣服。西装、便帽,他随手拿起一件在镜子面前尽情地换pose。那一刻,想必他又把自己当做了真正的Dickie,想象自己是一名风流少爷,潇洒倜傥,万众瞩目。他在镜子前的表演因Dickie的不在场而成立,当真正的Dickie回来,出现在镜子里,便击碎了这个梦境。他的表演暴露在别人目光之下。在被识破的尴尬不堪中,Ripley被迫回到自己,那个向往富贵生活却一无所有的Ripley,然后逃离了房间。
Ripley选择无视自我的呼喊。他害怕走出扮演的梦境,回到那个他不喜欢的自己。他在背弃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然而自我就像绑在他身上,他越想挣脱,就发觉它捆得越紧。
说不清到底是爱上了Dickie还是Dickie的生活。Ripley觉得自己离幸福那么近,他试图融入Dickie的生活,他想成为Dickie的兄弟、知己,甚至爱人,让梦境继续延续。去意大利北部小镇时,Ripley数次试图表露真情,但每次Dickie都好像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调侃开了。
终于,在游艇上,他抓住机会一吐心迹。然而Dickie狠狠地戳穿了他的幻想。你算哪根葱?你凭什么参与到我的生活中来?你知道你有多无聊吗,你就像一个寄生虫一样,我简直烦死你了……这些话像锋利的刀在Ripley的心口剜。Ripley在梦境破灭自尊受伤的极度失望之下失手杀了Dickie。
他的后两次杀人,也都与自我的矛盾有关。Dickie的朋友敏锐地感觉到异样,发现Ripley在假扮Dickie。为了使身份假扮能够继续下去,Ripley杀了他。相较另外两次,这次Ripley是蓄意为之,并且显得十分冷静,他向路人假装正扶着喝醉的朋友时时甚至不忘模仿对方回应的声音以求得更加真实。
当Ripley杀Peter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迷失了方向,无法回头了。
应该说Peter的出现,是Ripley在身份扮演中不断背叛自己的路上出现的最可能的救赎。Dickie和识破他身份的Dickie朋友先后被他杀了之后,Ripley穿梭于不同身份所造成的矛盾张力已经越来越大,无法调节,眼看就要失控。无论是Ripley的内心,还是Dickie的亲人对真相的迫近,都让Ripley疲于奔命。当Dickie把Marge逼到门口,Peter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大呼幸好,以为Peter救了Marge,Ripley的谎言再也无法继续了。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Marge把怀疑告诉老Greenleaf,侦探也查明真相,Ripley在强大的证据面前无话可说被扭送公安秋后处斩。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歌颂正义必然、法律万能的套路,Ripley直接被打入坏人的行列,正义毫无道理地解决了一切,观众也就没有必要思考Ripley的想法了。
幸好没有。情节逆向直转,老Greenleaf为了掩盖Dickie多年前犯下的错居然愿意不再追究关于Ripley和Dickie之间的一切,还将本该由Dickie继承的遗产分给了Ripley。当知晓真相的Marge在威尼斯水边向Ripley咆哮,被老Greenleaf拖走的时候,就意味着,只要Ripley自己不说,就永远不会再有人追问这件事的真相。法律、正义、社会之类的外在压力对Ripley而言不存在了。
不只这,对Ripley而言还有更好的消息——优雅体贴的Peter喜欢上了他。他对Ripley关怀备至。这样一来,一切清零,他所做的一切不但免于责罚,还找到了生活的依靠。看样子他可以过好日子了。导演似乎在用排除法讲道理:你看,现在剔除了法律的追究,社会道德的压力,Ripley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他的自己会有什么反应。
他遇到了Meredith,那个把他当做Dickie来爱恋的人。看着这个美艳的人,Ripley再次毫不犹豫地角色扮演,并吻了Meredith。Peter看见了这一幕,他责问了他,依旧温柔,没有追究。然而这情景,和他穿戴Dickie的衣帽在镜子前摆pose,被Dickie发现一样,也和Dickie朋友察觉他在假扮Dickie一样——他在角色扮演的现场被撞破。前面说过,角色扮演因为知情人的不在场而成立,一旦被撞破,Ripley只能被迫回到他自己,而不可能是他所扮演的其他角色,因为只有他自己才会做出扮演这个动作。问题是,他不喜欢他自己。他喜欢成为Dickie,却难以接受那个卑微的,因为爱慕声名钱财而假扮Dickie的自己。
现在,他本来要做的是Peter的亲密爱人,却被Peter撞破了。Ripley再次站到了自我撕扯的临界点。谁都看得出来他的辩白有多无力。Peter没有深究,Ripley的心里却在打仗。他开始怀疑,连自己都无法喜欢的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让Peter喜欢上?于是他让Peter说说他的优点。Peter充满爱意地列举,Ripley温柔,Ripley善良……
我们看到的不是Ripley被爱的幸福,而是他的痛苦和眼泪。温柔,善良,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Peter说的这个人是自己吗?如果不是,那真实的自己是怎么样的?卑劣?罪恶?在背弃自己太久以后,他已经无法判断了吧。Peter越是深情,所用的形容字眼越是美好,Ripley心里的撕扯就越严重。那个在地下室被关押太久的自己惨不忍睹,Ripley已经无法触碰。在这种强烈地撕扯的痛苦中,Ripley杀死了Peter,作为真实的自己的他,无法接受Peter的爱和欣赏。当他用力地扼住Peter的咽喉的时候(我凭声音猜的,大概是扼住咽喉或者用枕头压的吧),他其实是在用力推开那个丑陋的自己。
最终让他崩溃的,不是法律,不是歧视,不是憎恨,而是爱和温情。他已经走得太远了,那个被他遗弃的自己变得见光即死,连爱和温情都无法拯救他。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惩罚吗?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我相信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时候,Ripley的寓言大概极端了一点,却丝毫不荒诞。
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是最不易的事。然而每当我们的角色被识破,只有一个原点能够回去,那就是真实的自我。所有失落的焦虑也都来自那里。与其追逐靠不住的肥皂泡,不如学会好好和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