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声中落泪思考的电影
在观影之前,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癌症的发病率,包括我自己。然而,近年来,隐隐约约听到的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癌症的病例似乎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全球范围内,儿童和青少年的癌症发病率大约是每百万中有140到160个新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有4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患有癌症。最常见的儿童癌症类型包括白血病和脑肿瘤等。这两种疾病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回到电影《816》本身,故事围绕6个孩子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在816病房中与病魔抗争展开。从电影简介中,我们得知这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作品,在医院里,出生与死亡的交替反复呈现。影片中,孩子们用天真、直白的语言探讨生命,远比成人复杂的思维更为震撼人心。影片通过幽默与严肃的叙事风格交替转换,减轻了疾病带来的沉重感,并通过多视角展现了家长、医护人员与孩子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在笑声与泪水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希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以下是电影中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 不同背景家长的刻画:电影对家长的塑造十分真实,每个角色仿佛都能让我们联想到身边的某个人。比如,单亲妈妈的乐观与坚强,离异家庭夫妻之间的暴力沟通,老来得子的父亲的固执,美容院老板家长的傲慢等等。电影通过这些角色传达出一个信息:无论你来自什么背景,在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同时,这些家长们也在816病房中逐渐成长和改变。
2. 小杰的离去:小杰是个孤儿,当他发病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陪伴。这一情节让我感到深深的痛心。相比其他孩子至少还有家人陪伴,小杰的孤独格外令人揪心。导演似乎在通过这个角色控诉那些不负责任的家长——如果不愿意给予爱,就不要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3. 动画的使用:影片巧妙地通过动画表现孩子们与蓝巨人之间的战斗,寓意着他们与癌细胞的抗争。动画的加入缓解了这一严肃主题带来的压抑情绪,同时通过将癌细胞拟人化,使得抗癌的过程更加具象、生动,易于理解。
4. 俯拍视角的运用:电影中有一幕尤为深刻,镜头从病床上方俯视夜晚的816病房。俯拍的视角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并通过这种冷漠、压抑的视角传递出环境的冰冷与病魔的无情。相比白天的戏份,孩子们的吵闹和明亮的色彩,夜晚则是安静且充满孤寂,令人倍感压抑。
5. 六个勇士的形象:影片中的六位小勇士各具特色。努拉,4岁,患有恶性卵黄囊瘤,电影里的“萌神”,以其无法抗拒的笑容俘获人心;罗恒,5岁,患有小脑髓母细胞瘤,爱骑小自行车的淘气鬼;是延,7岁,患有蝶鞍生殖细胞瘤,总爱躲在纸箱机器人里,擅长画画,他画的“816全家福”让人印象深刻;源源,9岁,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爱街舞,成熟稳重的小大人��成熟得让人心疼;大杉,14岁,骨肉瘤患者,帅气又略显中二,总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珈农,16岁,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叛逆的音乐天才少女。
在这场与病魔的斗争中,816病房里的每个人都是战士,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战胜病魔,但他们的故事足以让观众泪流满面。走出电影院,我在思考: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或许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又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做好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