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运用实拍画面制作的现实主义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没想到在《三峡好人》问世前的70多年前,就已经有「现实长得像超现实」这个构思了,真是令人赞叹。
虽然这部电影是纪录片的分类,但从本质上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纪录片,或者说不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也许可以算作是一种anti-genre的尝试。如果要给它的类型下个定义,应该是:「影片画面为实拍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现实主义批判电影」。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说说电影的旁白了。事实上,虽然这里面的影像画面都是真的,但是旁白是真是假,我们是无法确认的,这就导致很多最关键的、被描述的颇具超现实主义感觉的事件无法被确认是不是真的,比如:
——首先,从整个电影上来说,很多影评(不只是豆瓣,还有imdb、letterboxd以及各种影评人)都提到,这个村子并没有电影中描述的这么落后这么与文明隔绝。这就已经说明这部电影本身是以一种非「彻底纪录」的姿态被制作出来。
——贫穷的学生和文明世界上一样的数学课,课室墙上还挂着一副18世纪的侯爵夫人画像的sequence。这里注意,「贫穷的学生和文明世界上一样的数学课」这个东西其实是根本没有在画面内展现出来的,就算是后来的「私有财产权」的段落,我们也无法从画面里看出这是「学校教的」而不是「布努埃尔临时决定让学生们上去写的」。当然,那幅18世纪的贵族夫人的画像是真的,也的确增加了超现实主义氛围,但不能否认整个sequence完全有可能被人工操纵,而且这个画像到底是不是导演临时挂上去的也很难说。
——“为了不让家长们抢面包,分发给孩子们的面包必须在学校吃完才回家”这一段颇具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事件也无法确定是真是假,因为完全就是旁白在叙述这个事件,我们根本没有看到那些当事者的亲口讲述和相关画面;
——“一般来说这种山羊是神圣的村民们不会吃,只有不小心滑落的村民们才会吃”,事实上我们只看到了一只山羊滑落悬崖的镜头,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确证的。而查阅资料后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山羊是被制作人员故意吓下去的,而后面也不是村民们去吃的这只山羊而是导演组主动献给他们要他们吃的。所以,这一段的事件是假的。
——村民被蛇咬伤本来很快就没事结果自己乱治疗反而治出病了的sequence。这段片段也无从得知真假,因为也是全靠旁白
——小孩浮在水上。这段的超现实主义张力倒不错,事件也(也许)是真的,但不能改变整片事件很多是假的的事实;
——结尾的老妇人黑夜敲钟的光影也很有超现实感觉,也也许是真的,但同样的,不能改变整片事件很多是假的的事实。
——还有很多例子,不一一详述。
总之,这部电影是一种有着实拍画面故���和(经常性的)虚假夸张对白的现实主义电影,但绝不是纪录片。也许布努埃尔不认为纪录片一定要记录非常真实的东西(这或许是因为他相信没有纪录片是真正真实的,也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说不好),也许是布努埃尔本来就没打算做一个真正的纪录片,而只是想进行现实批判。不管怎样,最后呈现的就是一部「以“现实长得像超现实”为根基,通过实拍画面增强真实感,并通过超现实主义风格(为了达成风格甚至不惜“制造故事”)突出现实问题,从而达到现实批判」的电影。
那最后的效果如何呢?坦白说,我认为算是一部较为失败的实验电影,或者至少说是有瑕疵的实验电影,因为从现代的角度看,这种用大量旁白的做法很容易让人对故事产生怀疑,从而让人的精神更聚焦于「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我完全就是在看编造的propaganda啊」而不是聚焦于「这个现实太惨了,必须重视问题」。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的正确做法是在「让观众明白故事不是纪录片,是艺术加工的的基础上用视听技法让故事显得更真实」,而不是「不告诉观众这是不是真实的故事」或者「通过视听技法(这部电影体现为旁白)暗示观众这故事不是真的,让故事显得不真实」。这两种不恰当做法(尤其是后者),个人认为非常致命。
所以,在「现实长得像超现实」的表现方法上,也许《三峡好人》是一个更精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