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
1945年2月,欧洲战场上的硝烟渐渐隐去,太平洋战场上的炮声却在不断升级。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Iwo Jima)战役。从2月19日海滩登陆开始,美军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阵亡6821人,伤21865人。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此次交战,美日双方伤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硫磺岛,不仅使美军获得了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还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不过,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折钵山上树起国旗的照片曾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与《父辈的旗帜》同时拍摄的还有个姊妹篇《来自硫磺岛的信》,该电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挂上阵,反转使用日语从日本人角度讲述的战争。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
历来的战争,是要强大的军备资金支持的。电影故事里,在国家面临财政赤字、人们开始愤世嫉俗、厌恶战争的时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闻噱头。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从世界末日样枪林弹雨中逃出来的三位战士,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接受杜鲁门总统的召见:“既然你们能在太平洋攻下敌山,相信你们也能攻下金山!”
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
华盛顿广场,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五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尽管汉克有份升起硫磺岛上空飘扬的第一面国旗,其父母却没受到典礼邀请。仪式之后不久,Ira死于暴晒。Bradley也开车到威斯康辛州另一头伊格母亲的住处。伊格妈妈获悉儿子阵亡后,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没人告诉她。Bradley一生在梦中不停寻找的,也是硝烟战场中的伊格。那次激战中,Bradley要去救伤,留伊格在原地等他。可等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他了。电影里Bradley的梦中一再回放寻找伊格的场景。事实是,伊格在战场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个日军的地洞井口。他们将伊格拖进地洞。在那里,伊格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非人道磨折后死去。Bradley后来在地洞找到他的尸身时,已无以辩别生前身份。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他见到伊格的妈妈,自然不能告之真相。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迈母亲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当然,Ira从战场返回之后,也曾找到了弗兰克林的母亲,告诉她插旗照片中确实有她的儿子,那个背影是弗兰克林,不是汉克。因为新闻报道将图片中的弗兰克林误作汉克的事实,弗兰克林的妈妈不相信那个背影不是他儿子,从而也没能原谅其父亲将儿子送往战场的事实,夫妇离婚失和。Ira带去的真相,在其夫妇的关系上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硫磺岛,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气味,很臭,外形像一块猪扒一样。不到八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双方伤亡人数近五万人。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像。电影里,最优秀最男子气指挥若定的陆军军官迈克,那么年轻那么勇敢机警,却死于自家的炮火。汉克,弗兰克林,伊格……他们还不到二十岁,那么年轻,被子弹打中时甚至都不相信:“医生,他们杀死了我!”
医护兵Bradley,电影中叫得最多的Doc从来没跟儿子说起过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们插完旗后,就下到海边游泳的场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却像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我记得伊格的也就只有这件事了……”
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 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此次交战,美日双方伤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硫磺岛,不仅使美军获得了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还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不过,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折钵山上树起国旗的照片曾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与《父辈的旗帜》同时拍摄的还有个姊妹篇《来自硫磺岛的信》,该电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挂上阵,反转使用日语从日本人角度讲述的战争。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
历来的战争,是要强大的军备资金支持的。电影故事里,在国家面临财政赤字、人们开始愤世嫉俗、厌恶战争的时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闻噱头。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从世界末日样枪林弹雨中逃出来的三位战士,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接受杜鲁门总统的召见:“既然你们能在太平洋攻下敌山,相信你们也能攻下金山!”
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
华盛顿广场,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五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尽管汉克有份升起硫磺岛上空飘扬的第一面国旗,其父母却没受到典礼邀请。仪式之后不久,Ira死于暴晒。Bradley也开车到威斯康辛州另一头伊格母亲的住处。伊格妈妈获悉儿子阵亡后,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没人告诉她。Bradley一生在梦中不停寻找的,也是硝烟战场中的伊格。那次激战中,Bradley要去救伤,留伊格在原地等他。可等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他了。电影里Bradley的梦中一再回放寻找伊格的场景。事实是,伊格在战场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个日军的地洞井口。他们将伊格拖进地洞。在那里,伊格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非人道磨折后死去。Bradley后来在地洞找到他的尸身时,已无以辩别生前身份。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他见到伊格的妈妈,自然不能告之真相。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迈母亲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当然,Ira从战场返回之后,也曾找到了弗兰克林的母亲,告诉她插旗照片中确实有她的儿子,那个背影是弗兰克林,不是汉克。因为新闻报道将图片中的弗兰克林误作汉克的事实,弗兰克林的妈妈不相信那个背影不是他儿子,从而也没能原谅其父亲将儿子送往战场的事实,夫妇离婚失和。Ira带去的真相,在其夫妇的关系上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硫磺岛,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气味,很臭,外形像一块猪扒一样。不到八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双方伤亡人数近五万人。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像。电影里,最优秀最男子气指挥若定的陆军军官迈克,那么年轻那么勇敢机警,却死于自家的炮火。汉克,弗兰克林,伊格……他们还不到二十岁,那么年轻,被子弹打中时甚至都不相信:“医生,他们杀死了我!”
医护兵Bradley,电影中叫得最多的Doc从来没跟儿子说起过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们插完旗后,就下到海边游泳的场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却像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我记得伊格的也就只有这件事了……”
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 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