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今天的中国比一百多年前进步了多少?
◉汇集葛兆光、张鸣、赵鼎新、许宏、罗新等17位重要历史学者
饱含关怀与忧思,启发所有关心中国未来的人
◉回首过去,思忖当下,
“古今之变”是对再造国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种思考。
📖内容提要:
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现代”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现代”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古今之变”,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
◉今天的中国比一百多年前进步了多少?
◉汇集葛兆光、张鸣、赵鼎新、许宏、罗新等17位重要历史学者
饱含关怀与忧思,启发所有关心中国未来的人
◉回首过去,思忖当下,
“古今之变”是对再造国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种思考。
📖内容提要:
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现代”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现代”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古今之变”,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抵达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
👍名家推荐:
比起正儿八经的学术论著,面对面的访谈更有意思。我向来认为,访谈的关键未必是回答问题的受访人,而往往是提出问题的采访人。好的采访人提出好问题,才能刺激或者逼出好答案。李礼试图通过“古今之变”来探究“现代中国的困惑”,并让人们从这些回答中,看到近年来这些历史学者内心的关怀和焦虑。
—— 葛兆光
一个史学大家,写得一手好文章不难,难的是谈出一串大见识。本书所采访的诸位中外名家,话题纵横上下千年,视野跨越东西南北,承多家史学之传统,领一个时代之风骚。每一篇读毕,都会让你反复回味,掩卷三思。你会相信,大学问是做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
——许纪霖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许纪霖诚意推荐!
◎聚焦近现代中国转型之路,汇集17位中外重要历史学家的深切思考。
◎《东方历史评论》《历史学人》执行主编李礼对话17位著名历史学家(按目录顺序):许宏、赵鼎新、许纪霖、佐藤慎一、杨奎松、谢泳、狭间直树、张鸣、黄克武、高全喜、施耐德、罗新、卢汉超、章清、马勇、梁治平、葛兆光。
◎本书访谈的学者不只限于历史学家,也包括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但话题集中于百年以前的晚清近代史:中国与西方,救亡与启蒙,问题与主义,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宪政架构与党国体制,戊戌变法,太平天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共同构成所谓“古今之变”的主题,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历史评价,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洞见频出,警语不断。
◎关于“现代中国”的种种困惑和疑问,本书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我们唯一可确定的是,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注定要背负不安,怀揣忧思,忐忑前行。但多位学者的不同视角和立场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激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层思考。
◎访谈不似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著,其妙处在于不设门槛,能于问答之间轻松自然地呈现观点与态度,通俗易懂,但意味深长。
古今之变的创作者 · · · · · ·
-
李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礼,历史学者,博士,曾任多家媒体主编,《东方历史评论》、《历史学人》执行主编。著有《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求变者:回首与重访》等,编著若干。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许宏| 中国“文明”从没有自外于世界
一 民族主义与现代考古学的舶来
二 跳出中国看中国
三 “中国文明”的特征
四 对宗教信仰、中央集权的一些历史感受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许宏| 中国“文明”从没有自外于世界
一 民族主义与现代考古学的舶来
二 跳出中国看中国
三 “中国文明”的特征
四 对宗教信仰、中央集权的一些历史感受
五 从古到今,中国是一个不断开放的存在
六 中国考古学的转型
第二章 赵鼎新| “儒法国家”的形成
一 诸子百家与同期西方思想家的差别
二 只争输赢,不讲道德:战争打出“法家”
三 “儒家社会”的形成和瓦解
四 从社会学考察历史:发展不等于进步
第三章 许纪霖| 我们依然处在古代中国的延长线上
一 中国和现代有一种紧张关系
二 “新天下主义”针对的是中国特殊论
三 我是一个现代的爱好者
四 中国“再嵌化”的困难
五 红舞鞋一旦穿上不会停下来
六 化约主义是一种最懒惰的思想方式
第四章 佐藤慎一| 转换世界图景的清末启蒙者
一 站在中国与西洋的接触点上
二 士大夫变为知识分子的过程
三 如何理解清末“革命”
四 诞生大思想家的时代结束了
第五章 杨奎松| 中国革命,从温和到激进的转变
一 从戊戌到清末:革命为何难以避免
二 辛亥革命并非共和民主革命
三 五四之后“宪政”方案为何式微
四 接受苏俄
五 观念的改变和历史后果
第六章 谢泳| 对国家的迷恋,知识分子的百年际遇
一 有皇帝和没有皇帝时代的知识人
二 没有无缺点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
三 民国知识分子的分野与生存状态
四 对国家的迷恋
第七章 狭间直树| 中日之间的“亚洲主义”
一 甲午战争催生的意外结果
二 对“脱亚论”的评价和反思
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四 章太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五 “亚洲主义”的演变
第八章 张鸣| 如何“重写”中国近代史
一 中国近代史如同“罗生门”
二 两次鸦片战争如何改变中国
三 太平天国与新政治格局
四 洋务运动“结构”成本太高
五 被污名化的“北洋”
第九章 黄克武| 历史变化背后的“思想结构”
一 清初和清末的“关联”
二 晚清文化上的复杂性超过五四
三 近代中国的“调适”之路
四 对接受西方的纠结
五 历史研究的类型与追求
第十章 高全喜| 启蒙的挫折——被遮蔽的新文化运动
一 两种思想启蒙的真正区别
二 三种势力的较量和演变
三 晚清士绅立宪与中国“保守主义”
四 五四运动最大的“短板”
五 文化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
第十一章 施耐德| 那些中国现代化中的“落伍者”
一 到底什么叫作“保守”?
二 怀疑“现代性”的中国知识人
三 中国“崛起”对欧洲汉学的影响
四 传统不是一个我们可以操作的东西
第十二章 罗新| 边缘人和被驯化的历史
一 历史学家的美德:怀疑、批判、想象力
二 国家民族主义为何长盛不衰
三 边缘人和被驯化的历史
四 历史想象的尺度
五 不平等议题:历史学不可能置身事外
第十三章 卢汉超| 理解中国社会的底层视角
一 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心
二 警惕“中国中心论”矫枉过正
三 近代上海崛起的“资产阶层”
四 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和群众
第十四章 章清| 从“知识转型”重审近代中国
一 如何看“中体西用”和废除科举
二 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
三 社会力量的崛起和限制
四 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的一场运动
五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蜜月期
六 传统—现代学术转换中的关键人物
七 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
八 中国“学术社会”的弊病
第十五章 马勇|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展开
一 晚清以来的“现代化”节点
二 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吗?
三 党国体制形成的历史脉络
四 “自由主义”和儒家的命运
第十六章 梁治平| 我们必须直面“文明”的死亡和再生311
一 文化更新与文明再造
二 如何再造文明:对清末修法的回顾与检讨
三 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法律”的世界性传播
四 儒学复兴与“重思中国”
五 当代中国法治的“内部批评”和讨论上的困境
六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第十七章 葛兆光| 未来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时代
一 时代剧变与晚清民国学术
二 衰落与刺激:西方与中国的思想史研究
三 为何要讨论“现代中国”
四 学术遗忘:“半是无意,半是有意”
五 无法回到传统
六 学术史回顾:中国与海外中国学
七 中国学界面临的困难
八 历史写作不是写给自己看的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古今之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古今之变"的人也喜欢 · · · · · ·
古今之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探讨“现代中国的困惑”,真正的知识分子依旧在
不同视角和不同立场去看待古今之变的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集合了多位历史学家见解的访谈集。作者将各位历史学界的大佬观点串联起来,以独特的视角去切入到古今之变的脉络上。 古代中国如何演变成现代中国的呢?我们常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历史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所有的溪流都汇入同一片大海。海纳百川,川川都有自己的演进... (展开)古今之变:现代中国的困惑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请问编辑,这本和香港中和版内容上有变动吗? | 来自清明 | 4 回应 | 2024-09-11 19:54:42 |
尝试提炼黄克武的观点 | 来自Slade | 2024-06-18 21:01:45 | |
一个小提示 | 来自废物时钟 | 2 回应 | 2024-05-01 18:04: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香港中和出版 (2021)8.9分 71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备忘 (adrian)
- 近现代史研究系列 (汉唐阳光)
- 霍公子藏书之历史系 (hots)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闲着没事读读书(二)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5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古今之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考试不尽日 2024-09-10 11:27:24 天津
对于一个学识尚浅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读性很强,非常具有启发意味,开阔眼界
1 有用 sisyphe 2024-07-11 13:00:21 广东
个别喜欢,大部分不喜欢。当然多接触些不同观点并非坏事,不过至少近期大概率不会读李礼的书了。
0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4-05-15 22:41:12 北京
《古今之变》——这本书众说纷纭,尽量做到和而不同。看他们意见相忤,各说各话,虽未必可以断是非,关键是他们说话的某种方式——比有些写给他们历史学界同行的文字好玩多了。可要记住,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启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真正垄断真理。其他不管对不对,都还好,张鸣则有心学唐德刚和黎东方不成,却误入了天涯社区的历史版块。
8 有用 胡小猴 2024-05-05 08:44:00 江苏
属于价值观混乱时代迫切需要的一类书(自然,越有必要读的人们越不会读),有不少观点确有醍醐灌顶的“启蒙”之效。不足之处是各位历史学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狭间直树态度暧昧,欲说还休,经常答非所问,透着对中国不真诚的谄媚。张鸣油腔滑调罗里吧嗦,有效信息量极低,让我想吐。比较赞同许宏、杨奎松、高全喜、施耐德、葛兆光等几位先生的观点。
3 有用 韧勉 2024-05-03 00:12:41 北京
本书中称之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李礼的历史学家访谈录并不确切,一方面访问者诱导性很强,尤其是在和思想史家讨论过程中大量输出个人观点,还问各位对大陆新儒家如何看法,大部分思想史学者都表示我们和那些人不熟。有一些人谈了一些看法,但是这些人其实都不是研究思想史的。书中涉及大量研究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出身同时研究历史进程的学者,严格意义而言,他们并非是历史学者,而是与历史,以及古今之变的历史进程有强烈共... 本书中称之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李礼的历史学家访谈录并不确切,一方面访问者诱导性很强,尤其是在和思想史家讨论过程中大量输出个人观点,还问各位对大陆新儒家如何看法,大部分思想史学者都表示我们和那些人不熟。有一些人谈了一些看法,但是这些人其实都不是研究思想史的。书中涉及大量研究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出身同时研究历史进程的学者,严格意义而言,他们并非是历史学者,而是与历史,以及古今之变的历史进程有强烈共鸣的学者,其中谢泳《对国家的迷恋,知识分子的百年际遇》,以及梁治平《我们必须直面“文明”的死亡和再生》两章新意颇多,值得一观。 (展开)
0 有用 使不上劲小推车 2024-10-07 21:24:14 上海
对胡适禅宗史的评价是,可能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他都有错,但他给你一个典范,开了一条路,你就得沿着那条路走。
0 有用 Expresso 2024-09-28 23:23:14 上海
好书,很多性情和想法在里面,有问题的是我,读不下来
0 有用 文艺理工男 2024-09-27 00:05:42 吉林
8分,访谈是用最简短最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逻辑表述清楚,本书汇集各路历史大家的访谈,生动全面
0 有用 èllé 2024-09-26 20:24:23 黑龙江
以后可以常读常新
0 有用 地瓜骑士 2024-09-22 16:41:16 重庆
读至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