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统治的艺术 短评

热门
  • 546 sub rosa 2017-03-21 16:51:53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已经有了这样一篇文章表达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桃花源记。

  • 101 Sarcophagus 2016-06-03 07:29:12

    就个人阅读体验,这无疑是斯科特最精彩、最杂学、脑洞最大、启迪最多的一部著作。作者前言彰显逗比气质。可据此对《赛德克·巴莱》之类做出重新解读。笛福、萨伏伊、瓦尔登湖、琉璃宫史等译误,另有一些人名地名前后不一。关联思考甚至可达当代、平原、国家核心。

  • 42 Alan 2016-06-26 23:25:29

    最大胆的地方是敢于把Zomia山民的文明形态完全解释为他们自己抵抗国家形成的agency。引用并整合了大量关于此区域的二手研究,但也为此收到了过度发挥、扭曲他人观点的批评。对于Zomia山民的文明形态,无论是游耕的生产方式、作物的选择、破碎多变的认同、历史/书写的缺失、千禧叛乱的频繁,都针对性地放入如何抵制“国家的形式”(定居农业、人口/土地管控、权力阶层、稳固的历史和知识结构等等)的产生进行论述。

  • 42 风间隼 2018-02-22 10:59:30

    整体思路值得借鉴,尤其是对山地农作物、社会结构和族群建构的分析,是个有整合力的学术框架,确实厚积��发。不足之处,一是对山地人以偏概全了,未必所有人都是逃避国家而来,也未必所有族群的认同都是那么情景性;二是闭口不谈山地生活的代价,把山民生活太理想化;三是把山上的一群狼洗白成了国家的受害者,没有真正把山地和谷地的政治生活放到一个系统里面来谈。翻译总体不错,有些小问题例如琉璃宫史和王富文没照通行译法,还有通篇的“果雄人(Hmong)”。

  • 12 Enira 2016-10-17 13:13:07

    斯科特不仅相当高产,而且他的书几乎总是400页上下的大部头,但是观点很直接,基本在绪论或结尾就凸显出来。中间的论述部分,从材料上来看,我很好奇他的每本书怎么能搜集到这么广泛的资料;从叙述方式看,资料堆叠很多,把所有能证明其观点的世界性材料都融进来,语言拖沓,感觉一个事情得把所有可能的表述方式都呈现出来,像是要榨干后来人对此的论述空间。这书观点倒不很新奇,和美国学术去中心话语一脉相承,对类似于汉文明的主流话语有挑战。不过我依然坚持认为现象学的分析方式与他的无政府主义身份让他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问题的复杂性,资料的堆叠也简化了历史事件的时空问题,所以观点才这么清晰直接。

  • 24 辄馨 2016-10-08 21:41:46

    显示了作者无法驾驭众多材料的困境。就像平庸的历史作者一样,只被短暂的叛乱片段吸引,失去了人类学家对更大时空互动过程的把握。最后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

  • 16 维舟 2016-08-01 13:27:45

    原著堪称伟大的经典,即便有争议,也极富洞见,可予人以多学科的启发。中译本费时六年多才问世,但遗憾讹误仍太多了些,让人感觉译者不该承担这样的任务。尽管如此,还是值得推荐一读的

  • 21 大小章鱼 2018-06-21 12:14:53

    脑洞确实够大,但其实无论证据还是结论,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文明人对山地人的意淫。不过联想到福柯又说得通了,这种书只能反向阅读,没有逃避统治的艺术,但为何偏偏要虚构出这种艺术,这才是关键。

  • 16 刑警队李警官 2017-03-25 23:49:23

    观点简直屌炸天。“如果说有历史的人群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那么也可以说,没有历史的人群的历史就是他们反抗国家的历史。”以及,“臣服的痛苦使他们愿意从政治权威中分离出来,而权利的平衡以及山地或沙漠地带的特征使分离成为可能。这样的部落主义在政治上是边缘的,知道它所拒绝的是什么。”

  • 14 Blade King 2017-10-18 19:07:05

    作为赞米亚地区长大的人,对于这段叙事几乎无法抵抗。斯科特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看到被压制的话语与反抗。但还是隐隐觉得与主流叙事处处作对,将前国家变成后国家,似乎也只能是一种可选择的视角。也就是说,同样也是“被制造”的叙事。

  • 10 子文东🤪👻 2018-11-26 22:05:06

    就如前些天说过的,尽管我没读过多少学术书,但也感到这样的论述过程称不上严谨,而且冗长重复。读完全书是因为作者谈到的赞米亚区域的历史很值得了解,尤其是可以对一些民族的形成乃至转换混杂的过程建立初步印象,毕竟在这本书之外我还仍然没找到什么书可以替代。也就是说,作者的材料搜集能力还是非常非常强大的,只是阐释无法服人。我做不到因为作者能拼出一个看上去更美好的图景就相信,毕竟仅凭有限的接触经验,也明显感到作者在材料运用过程中的刻意选择。总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以翻翻,但不可尽信。

  • 7 菅原舜水 2016-06-18 18:20:43

    理论明晰,不过有相当的自我意识代入,不一定真能反映出东南亚高地族群的历史脉络

  • 8 Moorland 2019-01-04 08:48:50

    自愿的落后是一种主动的逃避策略。我们这几年呼吁某些社团回归BBS论坛而不是可以无限裂变的微信群,使用旧办法筹款租地而不是接受某委的经费资助,坚持手画海报贴三角地而不是在社团平台上传海报图样等待统一打印放置,做一个学生文艺社团做的事而不是成为一个从业储备团体,实是同理。这种呼吁不和谐,很政治,敌友立见,并且随着校方控制和引导的不断加强,已算逆潮而行,但道理是这个道理。具体见该书Chapter6 。

  • 6 马上到站 2016-05-17 16:46:05

    除了有些啰嗦以外,非常的好,非常具有启发性。

  • 8 烤肉君 2019-02-25 02:03:43

    "自我选择的野蛮"这个论述真的太精彩了。

  • 6 马里兰蓝蟹 2017-02-08 12:08:30

    卧槽这本居然出中文版了!!当时读来就印象深刻啊,这个作者的作品我都很喜欢的说…

  • 5 恶夫 2016-06-12 01:52:28

    一天多翻完,对文献的占有真是佩服,感觉做西南和东南亚的同学如果按图索骥能够找到不少之前忽视的点,可惜我不是……还是《国家的视角》的写法,一个很简单观点之后甩一大堆例子,感觉实在啰嗦,几章感觉都是贾雷德戴蒙德的感觉,还不如人家直接生猛。不时有槽点。取书名仍然维持了一贯的高水平……

  • 8 电胆马 2019-02-25 18:09:24

    开天眼一样的阅读体验(搭配建国前云南的民族考察资料看更带劲儿)。摒弃民族沙文主义后,世界的复杂度被翻了一番(社会进化论的偏颇以及语言划分方式的漏洞老马都讲过,但还是不乏新发现)。谁站在由前人建构的巨大的knowledge pool面前时不感到绝望和自卑,现代人能做的最多是重复和模仿,就连“打破”和“反抗”,也早就有前人做过了。反历史就是反统治,是真正的平等主义,而比起不接受任何现成知识还激进的,是制造出经验真空:一生只为探究自己是什么。我想我不再庆祝群体认同的时候,我就是已然消逝于历史中的傈僳族。赞米亚/自然宗教/无政府主义/民族学/人类学

  • 4 祉猷并茂海浪哥 2019-05-29 08:38:59

    |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 没有一个乌托邦真的如我们设想的那样完美和幸福。

  • 4 Kassy 2020-04-06 20:34:09

    主动地弃置、被流放,自我边缘化,为了趋利避害,采取策略逃避统治。山地/沼泽与平原,非国家与国家,部落与农民之间的转移和转化在特定时间内是很普遍的,只是文明的话语使这些行为变得不可思议。双边的生存、社会组织和权力模式都在不断的对话当中,形成相对的“关系结构”,存在力量的双向流动和历史性的相互制衡。简言之,文明的中央和野蛮的边地互为镜像社会。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