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抑郁寡欢的时候,很适合读叔本华。想想自己算个啥,生活算个啥,活着算个啥,死又是个啥。“生活就是一场噩梦,我们必须从这噩梦中醒来。”
叔本华是值得重复阅读的作者。
叔本华总能用最直白清晰的话,说出那些你不敢说、不想说的,甚至是不能说的话。
堪称神作!叔本华的思想高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足以在众多历史和现代名人中堪称翘楚,然而他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思想又能如此朴实。醍醐灌顶!只能用“后悔没有早点拜读”来形容我的心情了。(更正一下,之前发的那个版本不是我读的版本,这个版本才是)
这本比【人生的智慧】差些,【论思考】真是一针见血!【论历史】原来小叔对历史这么鄙视,难怪爱黑黑格尔【论死亡】有些缥缈,作为个人还是会惧怕死亡
看过的随笔里叔本华最合口味。
对我而言,这样的书永远也不能说读完了
百看不厌。
《论死亡及其与我们不灭本质之间的关系》论证似乎绕来绕去,但其实很简单。生命意欲 Wille 超越了因果,因而是存在的本质。人类惧怕死亡只是因为认识迷惑了这一不灭的本质,如同镜子迷惑了实在。有趣的是,我们关于自身主体的认识 Erkennen 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接近意欲的认识。其实从众多小说、电影和动画中,我对叔本华的死亡观早就了然于心了,但读来还是豁然开朗,我的生命纵然与所有的人类生命一样是“不应该”,是永恒中的一定会被死亡纠正的特殊状态,但却也是排除了非存在状态中的一切阻碍的必然。如此看来,叔本华的悲观(个体认知无意义)和危险(纳粹的“种属”)其实都是误读,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抱永恒,获得无,涅槃。
《论文学》一篇对悲剧的论述着实精彩。一下子帮我把崇高和悲剧打通。把悲剧看做是一种超越生存意欲的东西,虽然叔本华也难断言在放弃了生存意欲的另一面是什么,但毋庸置疑赤裸的苦难和虚无却让人产生了崇高这一特殊的愉悦。《论死亡》一篇连续啃了六个小时。啃完发现意识的归处根本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叔本华早就表明了意识作为机体的功能与机体一道终结的观点。而我们之所以如此恐惧死亡,实在是错误地将作为生命一小部分的意识看成(近乎)全部。认为作为生命本质的意欲是不灭的,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无需纠结于个人意识终结这件小事了。很悲伤,好像没有一点安慰……
叔本华真的每次都能给我非常及时性的启迪。比如《人生的智慧》让我真正喜欢上独处,而本书让我认识到阅读的局限。 如果大自然真的要人思考的话,就不会给人以耳朵,起码会给人蝙蝠一样可以关闭的耳朵。 人就像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可怜的动物。 最后关于死亡的论述真是让我茅塞顿开。
想普通人之想不到,写一般人之不敢写。
老头子的书,又毒舌又可爱又犀利。
论死亡一章尤其精彩。叔本华同志还是对于永恒抱有很大的热忱啊!其实……这一切皆存在于主体中,就是皆存在于思想中,也就是具有想象的性质……所以,有可能并不是真理。叔本华也做了这么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必须相信些什么,就去相信自己的意志里对永恒的渴望吧,这是叔本华同志思想的起点,同样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终点,即便他走了远远一大圈看到了很多风景,可是还是盼望着归于永恒,归于宁静。
叔本华作为悲观主义者并不那么彻底,他的无用论也是留有余地的。好比他表面上的反对多读书而认为首要有独立思考的资质,实际是应当脱离大量可有可无的泛读。他并不否定今人的表达,但阅读大过表达,思考大过阅读,也可以说是相信另一种可能也可以说是他并非需要他人而是要自己去找寻另一扇窗。
你知道我有多爱叔本华吗
与同窗在麓山南路闲逛,她问我是否缺什么东西需要去买,我答“我近来缺一个安心”。后在书店看到《论死亡》这一章,我扭头小声对她说“我得到安心了”。翻到最后一页,译者韦启昌在自述里写道:“正如中医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医给病人解除痛苦作回报一样,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对我来说,最实在的报酬不过。”过于诚恳。
《论死亡》醍醐灌顶,我们生前已度过无尽的时间,死后仍是无尽的时间,那么死亡何以为惧?花草昆虫在夏天死去,动物与人则在若干年后结束生命,世间万物都在大自然的脉动中永葆青春。理念、种属、本质永恒存在,个体生物不息生灭,像海、像浪潮、像四季、像无限的循环,我不曾出生,正如我不曾死去。死亡之于种属,就等于睡眠之于个体。存在如一场人生大梦,梦消散后本质却不会消形敛迹,我永远留在一朵花的芬芳里、一瓢水的清甜里和一阵风的绵绵情意中。
看过《人生的智慧》之后,被大叔深深折服,但后来陆续看的思想随笔和美学随笔,有些晦涩难懂,读不下去!
> 叔本华美学随笔
41 有用 ⚡️ 2019-11-06 21:03:19
抑郁寡欢的时候,很适合读叔本华。想想自己算个啥,生活算个啥,活着算个啥,死又是个啥。“生活就是一场噩梦,我们必须从这噩梦中醒来。”
35 有用 时间 2015-12-06 19:29:47
叔本华是值得重复阅读的作者。
25 有用 锅巴肉片 2015-04-12 22:40:03
叔本华总能用最直白清晰的话,说出那些你不敢说、不想说的,甚至是不能说的话。
27 有用 黄萝卜蹲 2016-05-04 16:52:34
堪称神作!叔本华的思想高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足以在众多历史和现代名人中堪称翘楚,然而他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思想又能如此朴实。醍醐灌顶!只能用“后悔没有早点拜读”来形容我的心情了。(更正一下,之前发的那个版本不是我读的版本,这个版本才是)
19 有用 Leran 2017-02-24 01:20:54
这本比【人生的智慧】差些,【论思考】真是一针见血!【论历史】原来小叔对历史这么鄙视,难怪爱黑黑格尔【论死亡】有些缥缈,作为个人还是会惧怕死亡
4 有用 民国八十年 2016-01-17 23:45:19
看过的随笔里叔本华最合口味。
6 有用 美人鱼 2020-04-12 18:41:45
对我而言,这样的书永远也不能说读完了
1 有用 SKEPTIKOI.S 2020-03-07 23:43:35
百看不厌。
1 有用 乐青 2020-07-26 23:02:28
《论死亡及其与我们不灭本质之间的关系》论证似乎绕来绕去,但其实很简单。生命意欲 Wille 超越了因果,因而是存在的本质。人类惧怕死亡只是因为认识迷惑了这一不灭的本质,如同镜子迷惑了实在。有趣的是,我们关于自身主体的认识 Erkennen 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接近意欲的认识。其实从众多小说、电影和动画中,我对叔本华的死亡观早就了然于心了,但读来还是豁然开朗,我的生命纵然与所有的人类生命一样是“不应该”,是永恒中的一定会被死亡纠正的特殊状态,但却也是排除了非存在状态中的一切阻碍的必然。如此看来,叔本华的悲观(个体认知无意义)和危险(纳粹的“种属”)其实都是误读,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抱永恒,获得无,涅槃。
2 有用 Vo 2018-11-27 21:10:56
《论文学》一篇对悲剧的论述着实精彩。一下子帮我把崇高和悲剧打通。把悲剧看做是一种超越生存意欲的东西,虽然叔本华也难断言在放弃了生存意欲的另一面是什么,但毋庸置疑赤裸的苦难和虚无却让人产生了崇高这一特殊的愉悦。《论死亡》一篇连续啃了六个小时。啃完发现意识的归处根本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叔本华早就表明了意识作为机体的功能与机体一道终结的观点。而我们之所以如此恐惧死亡,实在是错误地将作为生命一小部分的意识看成(近乎)全部。认为作为生命本质的意欲是不灭的,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无需纠结于个人意识终结这件小事了。很悲伤,好像没有一点安慰……
1 有用 Zhuziweiart 2019-11-10 14:05:38
叔本华真的每次都能给我非常及时性的启迪。比如《人生的智慧》让我真正喜欢上独处,而本书让我认识到阅读的局限。 如果大自然真的要人思考的话,就不会给人以耳朵,起码会给人蝙蝠一样可以关闭的耳朵。 人就像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可怜的动物。 最后关于死亡的论述真是让我茅塞顿开。
1 有用 慌乱的钢琴家 2020-04-24 11:20:23
想普通人之想不到,写一般人之不敢写。
1 有用 Morgan 2019-10-22 14:58:42
老头子的书,又毒舌又可爱又犀利。
2 有用 乔迁 2020-05-08 00:45:41
论死亡一章尤其精彩。叔本华同志还是对于永恒抱有很大的热忱啊!其实……这一切皆存在于主体中,就是皆存在于思想中,也就是具有想象的性质……所以,有可能并不是真理。叔本华也做了这么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必须相信些什么,就去相信自己的意志里对永恒的渴望吧,这是叔本华同志思想的起点,同样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终点,即便他走了远远一大圈看到了很多风景,可是还是盼望着归于永恒,归于宁静。
2 有用 小陈 2017-10-27 14:47:46
叔本华作为悲观主义者并不那么彻底,他的无用论也是留有余地的。好比他表面上的反对多读书而认为首要有独立思考的资质,实际是应当脱离大量可有可无的泛读。他并不否定今人的表达,但阅读大过表达,思考大过阅读,也可以说是相信另一种可能也可以说是他并非需要他人而是要自己去找寻另一扇窗。
3 有用 女志 2019-04-22 20:20:05
你知道我有多爱叔本华吗
2 有用 白噪音 2019-03-10 00:58:01
与同窗在麓山南路闲逛,她问我是否缺什么东西需要去买,我答“我近来缺一个安心”。后在书店看到《论死亡》这一章,我扭头小声对她说“我得到安心了”。翻到最后一页,译者韦启昌在自述里写道:“正如中医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医给病人解除痛苦作回报一样,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对我来说,最实在的报酬不过。”过于诚恳。
0 有用 豆友137573685 2019-10-05 18:41:55
1 有用 戎戎 2020-10-21 14:04:34
《论死亡》醍醐灌顶,我们生前已度过无尽的时间,死后仍是无尽的时间,那么死亡何以为惧?花草昆虫在夏天死去,动物与人则在若干年后结束生命,世间万物都在大自然的脉动中永葆青春。理念、种属、本质永恒存在,个体生物不息生灭,像海、像浪潮、像四季、像无限的循环,我不曾出生,正如我不曾死去。死亡之于种属,就等于睡眠之于个体。存在如一场人生大梦,梦消散后本质却不会消形敛迹,我永远留在一朵花的芬芳里、一瓢水的清甜里和一阵风的绵绵情意中。
1 有用 曼曼坨 2020-06-23 16:30:45
看过《人生的智慧》之后,被大叔深深折服,但后来陆续看的思想随笔和美学随笔,有些晦涩难懂,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