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瞎bb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还没看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弯曲和引力我已经整个人都嗨起来,为我们感受的这个平凡世界底下暗藏的如此奇妙的事实而目瞪口呆。 科学家不光得有学识的积淀,还得有敏锐的直觉、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他们才能跳出现实的经验,以一个完全另类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有所突破。当然,就像作者说的,还得靠运气和巧合,也可能遭受人们的质疑和挫败..科学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很有戏剧性过程。 这本书对这些深奥物理理论的讲解已经尽可能通俗易懂:如将照片集和电影帧的概念引入到时空整体的切片中,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形象更加贴切的了,书中还有许多这样形象的类比,用来解释那些抽象而复杂的理论,因此没什么物理基础的普通读者也能看懂。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在想,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在三维空间中可以以时间为基准把空间切片(如一组连拍的照片、许多帧图片组合成的动态影像。其中每一张照片和图片都记载了一刻时间下不同的空间) 也就是说时间是我们这个世界可以感知但尚不能控制的第四维。那么也许对一个四维生物而言(假如四维生物真的存在),时间对它来说就是可控的,而它也有一个它可以感知却控制不了的第五维,它或许真能轻易地以那个第五维为基准,把我们的时空一起切成片。 至于四维世界的照片集和电影是怎样的,我们很难想象。。 中学时候我们或多或少听闻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道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时间会变慢,大概也听说过按他的理论——“不是苹果砸了牛顿的头,而是牛顿的头去撞了苹果”这样奇怪的话。
但这些都只不过是具象化乃至有些夸张的结论,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缘何得出的这些结论,而他更为完整的理论又是怎样的。这本书则对此进行了稍微深入的讲解,而面向普通读者,又没有深入到漫篇剖析具体计算公式的程度。 第六章关于宇宙总的熵的状态,我想到外星人应该是存在的(我几乎可以肯定),因为无论根据熵的法则,还是概率统计的法则,一个事件无论发生的可能性多小,只要不是零,那么只要等待的时间足够长,只要范围足够大(宇宙的寿命足够长,范围足够大),也一定会发生(碰巧组成了我们人类生命就是个例子)。因此现在某个角落一定还有别的生命存在,它们的诞生或早或晚,文明程度或比我们高或比我们低,但一定存在,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
这一章还有关于宇宙大爆炸——这个理论对物理学问题解释的美妙之处: 显然,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不同,我们宇宙总熵的状态不是守恒的。从大爆炸之时(超级低熵的状态,书中称——“宇宙诞生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有序态”)到我们现在的宇宙,熵在不断递增。 (用书中的话是——“即使某些成分变得更加有序,熵的账本上仍在不断赢利。”) 也就是我们这些生命(书中举了一只鸡)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来源于太阳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而太阳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来源于宇宙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大爆炸时的低熵状态。
书中<熵与引力>这一小节最后一段文字——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纸张,还有杯子里的冰块,描述得再形象不过了 未来就是熵不断增长的方向—���也就是说从宇宙大爆炸起就规定了时间之箭的方向:即朝我们通常认定的未来发展。 于是问题又出来了(第七章最后一节):大爆炸的那个低熵又是如何出现的呢,那样完美的有序态是怎么出现的呢?难道真有一个造物者(上帝)以他无限的智慧、绝妙的工艺制造出我们这个宇宙?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传闻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笑)不,至少目前我还是个无神论者。我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宇宙的神秘面纱会一点一点被揭开。 而后一章也确实如我们所愿,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宇宙神秘的诞生之初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爱因斯坦试图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添加一个“宇宙常数”来得到他理想中的静态宇宙,然而哈勃对宇宙膨胀的观测打破了他的幻想。 多年之后,一位年轻物理学家发现“宇宙常数”确切的实现方式,于是人们从尘封的记忆中将它拾起,竟然破解了大爆炸的谜题。 关于希格斯场,现在看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包括我们自己,都似乎浸在一个无形的“海洋”里。当我拿起我的笔,感受着它小小的质量,就好像我从蜜罐里(书里的比喻)把它拔出来,看完这本书我总是忍不住会这样联想.. 就是这种目前实验中还没有确切发现的希格斯场,使我们实体世界中的一切具有质量。 不过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希格斯场值所具有的奇怪的悖论——在能量最低、最“空”的情况下,希格斯场值反而不可能降到零; 要想让它变得更低(降到零),反而需要增加它的能量,使空间不那么“空”——这是一个有趣的哲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可以运用到,这个世界真是一个奇妙而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也就是这个无所不在的希格斯场,与“宇宙常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遗憾地)希格斯场本身并不是“宇宙常数”,书中对此作出了两点解释。(注:第十章解构大爆炸<暴涨>小节) 阅读本书到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猜想了,希格斯场虽然没能提供爱因斯坦理想中永久而精确平衡的排斥力; 但它提供的瞬间而巨大的排斥力却让我们的宇宙从此暴涨开来。 为了说明这个理论的有效性,书中还给出了 暴涨理论 相比 标准大爆炸理论,针对“视界疑难”和“平坦性疑难”的解决所具有的显著优势。
爱因斯坦宇宙常数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为科学家们后来观测到的——宇宙先减速膨胀后加速膨胀,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作者一环扣一环地讲下来,最终在描述我们宏大的星系星球的形成时,又联系到了微观物理学领域——量子力学。从最微小的事物到最宏大的事物,都是彼此关联的。。不能再写下去了,否则就变成总结书上知识点的流水账了。 还是想提一笔,之后还讲到当代物理学的热门话题——超弦理论,如果真的如这些理论所说,我们的世界由弦和膜构成,宇宙似乎是弦乐与橡皮鼓组合演奏的超级交响乐,感觉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有艺术性了。 我才知道,最神秘的东西不只有光,不只有时间,还有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引力,它能穿过光都无法穿过的东西,它也是我们目前能与其他维度沟通的唯一工具。 当前理论物理的发展速度远超实验物理,以至于像希格斯场、弦etc.这些其实都还没能被实验真正观测到,书最后一部分着重讲了一些目前实验技术正在努力追赶,即将实现或正在实现的对理论物理的验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努力地分析,推演,计算,我想对他们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到自己基于理论所预测的东西被实验所证实。 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超距传输,时空穿越,平行宇宙更有意思,从「彗星来的那一夜」我第一次知道了平行空间,也就是多世界理论,还有各种科幻电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对量子物理、高维空间、宇宙膨胀等都有新奇的幻想,现在我更加感觉通过虫洞进行像海伯利安那样的时光穿越有多么遥不可及。 还是觉得,在追求宇宙终极奥秘的路上我们不可沾沾自喜,也不可急于求成,人类才诞生不过宇宙眨眼的一瞬,宇宙自然是要高冷一下的,小样,我能被你们那么轻易就看透么。 (PS:书里提到学校宿舍淋浴的事情,同感,同感,而且我以后再也不能好好甩我那由夸克或者说弦组成的手臂了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