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测评
东西文库出的1024技术文化MOOK到迅速看完,从内容、版式装帧及其他零碎三个方面谈谈。
内容:
1024主张技术是一种文化(technology is culture),作为一个科技史/科技哲学的常识,科技文化的概念早已不新鲜,但是这个口号打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一则和东西文库一直以来出过的书籍保持一致,是他们自身的定位;二则突出国内首部技术文化MOOK。
创刊号主题是“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为此拼盘了八篇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专题,专题里水平最高的个人以为是第一篇《混合现实》(这篇应该是东西出过的同名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28865/ 的一个节本),如果只把机器理解为机器人,人与机器共同进化即人工智能和人的共同进化最后人与AI结合,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狭隘,实际上《混合现实》的小标题“人与技术共同进化”才是本质,但是略可惜,专题的文章除了第一篇后面几篇仍只局限于所谓的后人类或者单独的人工智能。(不过也许人家就是从字面意义上组稿的呢=。=好吧我想多了)
本来看目录我最担心的是几篇国人写的文章会不会拉低水平(我也不知道为啥会有这刻板印象),毕竟木桶效应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专题内的文章水平就参差不齐,像《致大自然母亲的一封信》那种文章可不就是我中学作文写的,观点都差不多。归根到底还有一个风格取向的问题,最初看到介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关于技术哲学的(http://weibo.com/2755950824/AokhBez0c?mod=weibotime ),但的确不是学院派的观点,KK、雷·库兹韦尔、布兰德才是这本书的风格,库恩、海德格尔、侯世达不是。这让我想起两位东西文库编辑对自身的定位:一个是“技术+商业”,一个是“技术+文化”,毫无疑问我是赞同前者的。
《全球概览》虽然我也没有看过,但是看风格应该也是技术加商业,所以有人在知乎提问这本书会是《全球概览》的中国版吗?从内容上说的确有点像,1024除了专题后面的部分是“遗产”(本期即《全球概览》)“前沿”“未来”(本期历史与未来学很有意思)“工具”“写作”(本期大卫布林《荣耀之石》很像命题作文食之无味,其实结合这一期的主题《垂暮之战》之类的小说不能再带感了)“缓读”,虽然不清楚栏目架构是否会一直如此,但是整体组稿的风格和东西文库一直以来的书籍是一致的。但是显然1024的时代和《全球概览》的时代完全不同,要复制成功根本不可能也很没自信好嘛!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没啥意义,有点像隔壁家孩子,与其做另一个《全球概览》不如做第一个“1024”。
(其实序言写的很好,对自身的定位蛮清晰,长文、时效性、深阅读、多元化,而且专题化很好,讲技术掰细了讲,但是作为创刊号,我不得不说在深阅读上仍有欠缺,专题大多是长文不假,观点也齐全,但是总感觉没有触及深处,仍是很泛泛而谈,倘若读过几本KK或者雷·库兹韦尔的书,好几篇文章根本都不用看;倘若没读过又根本没法从里面得到足够信息。当然缺乏新意是必然的,KK这种流行的技术观点目前也只有这么几种形式,但是你仍会看KK不同的书为什么呢?材料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
板式装帧
我不懂设计,但是现在很流行把做书的比作产品经理,那么板式设计这一块的确很重要,所以可以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用户体验谈��谈。专题的文章是隔几篇就换一个颜色(黑底白字、白底黑字这样),后面的栏目好像是每个栏目的颜色都不一样,大概可以缓解阅读疲劳?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太过花哨,完全不像一本书,额等等,这本来就是一本MOOK啊,好吧。
我唯一觉得不能忍的是注释,基本上本书的注释像是网页悬浮窗小广告一样放在正文旁边,更奇葩的是,有时候是书页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有时候是把两页的注释集中放在左边,这种设计实在很没有阅读体验,想点除掉都动不了鼠标。而“写作”的注释是和普通书一样放在页脚,但是居然也出现了两页注释放在一页页脚,这太奇怪了。另外一般的脚注放在当页页脚都是重新标码“1,2,3”,放在文末的才用连续编号,这里又反其道而行之。再有书常有整页的大图,但是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全球概览》那一种,图在左页标题栏目在右页,很清楚,不会误会图是上一篇文章的,但是135页火人节的照片就很突兀在右页,不知道是跟在左页的文章还是跟在下一页,而且这幅图与文章的关系不像《全球概览》封面一样清楚。
我不是一个很注重外在的人,设计不需要加分中规中矩就好了,但是这样就感觉很奇怪。又比如“遗产”等栏目的字体居然比其他栏目的字体小,虽然我猜是因为图片排版的原因,但是总是很不和谐的样子,不知道这么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呢?另外每篇文章标题旁边都有小注似乎在标明阅读时间,这又不是学校做英文阅读理解,何必呢,我看完整本书都只花了三个小时不到啊摔。又比如书开头就有作者头像和简介,但是在六人谈里又出现六人头像和简介,感觉很鸡肋。
最后说说藏书票,我没弄明白富勒和这本书有啥关系,我一直以为这本书肯定有讲富勒结果看完了也没有。而且这本来是一枚老邮票的图,也的确做成了邮票的样子,书最后也有贴的地方,不知道是否跟真邮票一样吐点唾沫可以粘上去,但是依旧很好奇藏书票贴最后干嘛?
其他
我这本书送来的时候,我特别注重印纸的手感,手感不错略粗糙容易翻页不黏手,但是不知道是快递的原因,书页有很浓重的恶臭,更别提书香了,感觉很不好。
有人感觉定价略贵,这本书一共20篇文章,反过来算豆瓣阅读电子版一篇文章1元或2元,电子版是实体书定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那么这本书定价55还算勉强。
说到电子版,东西文库一般是先出电子版再出实体书,是真正搞电子出版,但是这本书却又不这么干了,又有点搞回电子发行了。但是编辑表示电子版会重新排版,带来和实体书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那就还是电子出版的理念。不过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还真就可以把整本书搞成变形金刚的样子,可以购买单篇,也可以买全书。另外就是电子书的进化,当初《失控》就说以后电子版会不断更新,但是其实实体书的错误电子版仍旧在,期望这本书能不断进化,比如书中的“墨菲定律”与“莫菲定律”请统一,P198“鉴证”应为“见证”等等
补:1.总体说来这本书是很不错的,经过和编辑的一些交流看的出他们很用功,对于板式设计那一块基本都是我个人的吐槽,希望不要影响大家的兴趣,毕竟每个人口味都不一样,何况其实那个排版除了上文提到的极小点我不太喜欢,其他地方都很棒。
2.恶臭的确是快递的,这里也提醒大家寄书最好不要拆塑封或者用过信封包裹下。
3.专题的组稿他们围绕的主题很清晰,藏书票的富勒是是(额 这个我能说吗?我只能说我原文的猜测很2,等第二期出来你们就知道了O(∩_∩)O~)
内容:
1024主张技术是一种文化(technology is culture),作为一个科技史/科技哲学的常识,科技文化的概念早已不新鲜,但是这个口号打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一则和东西文库一直以来出过的书籍保持一致,是他们自身的定位;二则突出国内首部技术文化MOOK。
创刊号主题是“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为此拼盘了八篇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专题,专题里水平最高的个人以为是第一篇《混合现实》(这篇应该是东西出过的同名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28865/ 的一个节本),如果只把机器理解为机器人,人与机器共同进化即人工智能和人的共同进化最后人与AI结合,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狭隘,实际上《混合现实》的小标题“人与技术共同进化”才是本质,但是略可惜,专题的文章除了第一篇后面几篇仍只局限于所谓的后人类或者单独的人工智能。(不过也许人家就是从字面意义上组稿的呢=。=好吧我想多了)
本来看目录我最担心的是几篇国人写的文章会不会拉低水平(我也不知道为啥会有这刻板印象),毕竟木桶效应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专题内的文章水平就参差不齐,像《致大自然母亲的一封信》那种文章可不就是我中学作文写的,观点都差不多。归根到底还有一个风格取向的问题,最初看到介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关于技术哲学的(http://weibo.com/2755950824/AokhBez0c?mod=weibotime ),但的确不是学院派的观点,KK、雷·库兹韦尔、布兰德才是这本书的风格,库恩、海德格尔、侯世达不是。这让我想起两位东西文库编辑对自身的定位:一个是“技术+商业”,一个是“技术+文化”,毫无疑问我是赞同前者的。
《全球概览》虽然我也没有看过,但是看风格应该也是技术加商业,所以有人在知乎提问这本书会是《全球概览》的中国版吗?从内容上说的确有点像,1024除了专题后面的部分是“遗产”(本期即《全球概览》)“前沿”“未来”(本期历史与未来学很有意思)“工具”“写作”(本期大卫布林《荣耀之石》很像命题作文食之无味,其实结合这一期的主题《垂暮之战》之类的小说不能再带感了)“缓读”,虽然不清楚栏目架构是否会一直如此,但是整体组稿的风格和东西文库一直以来的书籍是一致的。但是显然1024的时代和《全球概览》的时代完全不同,要复制成功根本不可能也很没自信好嘛!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没啥意义,有点像隔壁家孩子,与其做另一个《全球概览》不如做第一个“1024”。
(其实序言写的很好,对自身的定位蛮清晰,长文、时效性、深阅读、多元化,而且专题化很好,讲技术掰细了讲,但是作为创刊号,我不得不说在深阅读上仍有欠缺,专题大多是长文不假,观点也齐全,但是总感觉没有触及深处,仍是很泛泛而谈,倘若读过几本KK或者雷·库兹韦尔的书,好几篇文章根本都不用看;倘若没读过又根本没法从里面得到足够信息。当然缺乏新意是必然的,KK这种流行的技术观点目前也只有这么几种形式,但是你仍会看KK不同的书为什么呢?材料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
板式装帧
我不懂设计,但是现在很流行把做书的比作产品经理,那么板式设计这一块的确很重要,所以可以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用户体验谈��谈。专题的文章是隔几篇就换一个颜色(黑底白字、白底黑字这样),后面的栏目好像是每个栏目的颜色都不一样,大概可以缓解阅读疲劳?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太过花哨,完全不像一本书,额等等,这本来就是一本MOOK啊,好吧。
我唯一觉得不能忍的是注释,基本上本书的注释像是网页悬浮窗小广告一样放在正文旁边,更奇葩的是,有时候是书页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有时候是把两页的注释集中放在左边,这种设计实在很没有阅读体验,想点除掉都动不了鼠标。而“写作”的注释是和普通书一样放在页脚,但是居然也出现了两页注释放在一页页脚,这太奇怪了。另外一般的脚注放在当页页脚都是重新标码“1,2,3”,放在文末的才用连续编号,这里又反其道而行之。再有书常有整页的大图,但是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全球概览》那一种,图在左页标题栏目在右页,很清楚,不会误会图是上一篇文章的,但是135页火人节的照片就很突兀在右页,不知道是跟在左页的文章还是跟在下一页,而且这幅图与文章的关系不像《全球概览》封面一样清楚。
我不是一个很注重外在的人,设计不需要加分中规中矩就好了,但是这样就感觉很奇怪。又比如“遗产”等栏目的字体居然比其他栏目的字体小,虽然我猜是因为图片排版的原因,但是总是很不和谐的样子,不知道这么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呢?另外每篇文章标题旁边都有小注似乎在标明阅读时间,这又不是学校做英文阅读理解,何必呢,我看完整本书都只花了三个小时不到啊摔。又比如书开头就有作者头像和简介,但是在六人谈里又出现六人头像和简介,感觉很鸡肋。
最后说说藏书票,我没弄明白富勒和这本书有啥关系,我一直以为这本书肯定有讲富勒结果看完了也没有。而且这本来是一枚老邮票的图,也的确做成了邮票的样子,书最后也有贴的地方,不知道是否跟真邮票一样吐点唾沫可以粘上去,但是依旧很好奇藏书票贴最后干嘛?
其他
我这本书送来的时候,我特别注重印纸的手感,手感不错略粗糙容易翻页不黏手,但是不知道是快递的原因,书页有很浓重的恶臭,更别提书香了,感觉很不好。
有人感觉定价略贵,这本书一共20篇文章,反过来算豆瓣阅读电子版一篇文章1元或2元,电子版是实体书定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那么这本书定价55还算勉强。
说到电子版,东西文库一般是先出电子版再出实体书,是真正搞电子出版,但是这本书却又不这么干了,又有点搞回电子发行了。但是编辑表示电子版会重新排版,带来和实体书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那就还是电子出版的理念。不过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还真就可以把整本书搞成变形金刚的样子,可以购买单篇,也可以买全书。另外就是电子书的进化,当初《失控》就说以后电子版会不断更新,但是其实实体书的错误电子版仍旧在,期望这本书能不断进化,比如书中的“墨菲定律”与“莫菲定律”请统一,P198“鉴证”应为“见证”等等
补:1.总体说来这本书是很不错的,经过和编辑的一些交流看的出他们很用功,对于板式设计那一块基本都是我个人的吐槽,希望不要影响大家的兴趣,毕竟每个人口味都不一样,何况其实那个排版除了上文提到的极小点我不太喜欢,其他地方都很棒。
2.恶臭的确是快递的,这里也提醒大家寄书最好不要拆塑封或者用过信封包裹下。
3.专题的组稿他们围绕的主题很清晰,藏书票的富勒是是(额 这个我能说吗?我只能说我原文的猜测很2,等第二期出来你们就知道了O(∩_∩)O~)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