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梦境的文学治疗
记得以前去了校的图书馆,由于馆藏丰富,让人不知道从何看起。于是当时就用了最死板机械的方法,就是干脆从左手第一排开始读起。正好那一排是拉美文学,而我正是那时候了解到略萨、科埃略、阿连德以及科塔萨尔等作家。
不过初读科塔萨尔的作品,反而是五年后。春节期间无休止的走亲戚,被拜访让我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午夜待在无人的客厅,安静地捧着《动物寓言集》就是一天最放松的时光。书中短篇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薄薄的一本小书竟然让我读了好几天,而每一篇小说都能让本人沉浸在其中的“内涵”,但又无法整理个所以然来。
由于小说指向性不明,让人感觉到科塔萨尔的高深莫测。例如《被占的宅子》中侵占宅子的究竟是什么人或物?《公共汽车》的墓地和群像又寓意着什么……基本上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合常理的逻辑和指向,让人意想不到,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力也是根本无法进行文本解读,只能往“政治方面”去揣测。当然或许这也只能证明科塔萨尔本人对象征暗示手法的高超使用。
但事后了解了访谈录《科塔萨尔论科塔萨尔》,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解读方向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根据科塔萨尔本人的说法,他写作这些小说的动机很简单,仅仅是为了记录内心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一个想象、一个感觉速写。例如我上文提到的几篇小说疑问,作者的解释如下:
《被占的宅子》中侵占宅子的东西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写作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有一天起床,内心觉得不安,总是觉得隔壁的房间传来一阵莫名的声音,让人恐惧。于是作者根据这种感觉写下了这篇小说;《公共汽车》的写作仅仅是因为作者每天都坐公共汽车去上班,因为每天都看到群像、地段和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于是打算创造一个情节以容纳自己想表达的群像和地段。
由于科塔萨尔的坦白,让所有的解读都失去了意义,读者和评论家的解读压根跟作者无关,而仅仅只是小说作品的衍生物。这让我想起韩寒在《通稿2003》所提到的,作者自己的文章被做成阅读理解题目,但作者还未必能答对。于是过度解读让人恶心,也让人批判得体无完肤。在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束缚下,不负责的过度解读让人感到可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正常的阅读情况,在未知作者本人的标准答案下,究竟怎样才算过度解读?而对于作者而言,过度解读是否真的就如此可笑?
采访者就《公共汽车》的解读问:“问题是有些人也对这篇小说做出了解释,仿佛所有的乘客都是去墓地的死人,只有那一对青年男女是活着的。”
科塔萨尔道:“这种解释很妙。这不是我的解释,不过,也可以算我的解释。当然,为什么不可以呢?”
采访者:“你喜欢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你的短篇小说吗?”
科塔萨尔:“非常喜欢,非常喜欢。首先我从中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因为事实上确有许多解释我认为全部正确或部分正确。这样,那些解释就向我显示了我的拼贴物的碎片,我白天不了解的我的潜意识,展示了心理意义上的夜间的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很感谢那类解释的。”
——摘自访谈录《科塔萨尔论科塔萨尔》
就以上对话而言,科塔萨尔对其他解读也是持赞赏支持态度。毕竟创作者在创作时也并非是��全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想法,可能由于某一个直观上的原因而进行创作,而全身心投入创作时,却忽略自己创作的心理因素,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有可能存在的事实。而这部分的缺失正好可以由读者解读进行补充完善,就跟一个人走在路上一样,只有路人才能清楚看到背面。因此读者的解读也成为了作者的解读,这让作者看到了自己的背面,更丰富了作品的衍生内涵,这或许不是作者本身的想法,但绝对是作品本身的意义。从这方面来看,一切解读都是有意义的,而“过度”解读不过是人类对想象力所设置的限制。
言归正传,读者的解读方向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误差,关键还在于科塔萨尔本人的写作动机。如书中的《剧烈头痛》所描述的诸多“症状”一般,科塔萨尔本人也有过因生活疲惫而出现神经机能症的病状,内心会幻想出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虽然荒诞荒唐,但也让作者心情出现了极大的不愉快。这种个人体验让作者产生了创作类似情节的小说欲念,也就是说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进行心理治疗,而这涉及文学的创作论。
或许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无论是个体题材还是社会题材,其创作的动机都是为了表现一个时代的脉络。但像科塔萨尔为治疗自我而产生创作动机的,却更能体现文学的独立和纯粹的一面。虽然科塔萨尔的小说内容只来自个体的心理想法和个人体验,但创作的成品却类似于天空,看似简单而又变幻无穷,一种独特的简约美,一种山水画的留白。或许大格局的作品意义更明确,但也失去了解读的想象空间,而科塔萨尔却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的梦,让人无法想象,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初读科塔萨尔的作品,反而是五年后。春节期间无休止的走亲戚,被拜访让我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午夜待在无人的客厅,安静地捧着《动物寓言集》就是一天最放松的时光。书中短篇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薄薄的一本小书竟然让我读了好几天,而每一篇小说都能让本人沉浸在其中的“内涵”,但又无法整理个所以然来。
由于小说指向性不明,让人感觉到科塔萨尔的高深莫测。例如《被占的宅子》中侵占宅子的究竟是什么人或物?《公共汽车》的墓地和群像又寓意着什么……基本上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合常理的逻辑和指向,让人意想不到,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力也是根本无法进行文本解读,只能往“政治方面”去揣测。当然或许这也只能证明科塔萨尔本人对象征暗示手法的高超使用。
但事后了解了访谈录《科塔萨尔论科塔萨尔》,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解读方向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根据科塔萨尔本人的说法,他写作这些小说的动机很简单,仅仅是为了记录内心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一个想象、一个感觉速写。例如我上文提到的几篇小说疑问,作者的解释如下:
《被占的宅子》中侵占宅子的东西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写作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有一天起床,内心觉得不安,总是觉得隔壁的房间传来一阵莫名的声音,让人恐惧。于是作者根据这种感觉写下了这篇小说;《公共汽车》的写作仅仅是因为作者每天都坐公共汽车去上班,因为每天都看到群像、地段和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于是打算创造一个情节以容纳自己想表达的群像和地段。
由于科塔萨尔的坦白,让所有的解读都失去了意义,读者和评论家的解读压根跟作者无关,而仅仅只是小说作品的衍生物。这让我想起韩寒在《通稿2003》所提到的,作者自己的文章被做成阅读理解题目,但作者还未必能答对。于是过度解读让人恶心,也让人批判得体无完肤。在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束缚下,不负责的过度解读让人感到可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正常的阅读情况,在未知作者本人的标准答案下,究竟怎样才算过度解读?而对于作者而言,过度解读是否真的就如此可笑?
采访者就《公共汽车》的解读问:“问题是有些人也对这篇小说做出了解释,仿佛所有的乘客都是去墓地的死人,只有那一对青年男女是活着的。”
科塔萨尔道:“这种解释很妙。这不是我的解释,不过,也可以算我的解释。当然,为什么不可以呢?”
采访者:“你喜欢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你的短篇小说吗?”
科塔萨尔:“非常喜欢,非常喜欢。首先我从中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因为事实上确有许多解释我认为全部正确或部分正确。这样,那些解释就向我显示了我的拼贴物的碎片,我白天不了解的我的潜意识,展示了心理意义上的夜间的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很感谢那类解释的。”
——摘自访谈录《科塔萨尔论科塔萨尔》
就以上对话而言,科塔萨尔对其他解读也是持赞赏支持态度。毕竟创作者在创作时也并非是��全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想法,可能由于某一个直观上的原因而进行创作,而全身心投入创作时,却忽略自己创作的心理因素,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有可能存在的事实。而这部分的缺失正好可以由读者解读进行补充完善,就跟一个人走在路上一样,只有路人才能清楚看到背面。因此读者的解读也成为了作者的解读,这让作者看到了自己的背面,更丰富了作品的衍生内涵,这或许不是作者本身的想法,但绝对是作品本身的意义。从这方面来看,一切解读都是有意义的,而“过度”解读不过是人类对想象力所设置的限制。
言归正传,读者的解读方向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误差,关键还在于科塔萨尔本人的写作动机。如书中的《剧烈头痛》所描述的诸多“症状”一般,科塔萨尔本人也有过因生活疲惫而出现神经机能症的病状,内心会幻想出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虽然荒诞荒唐,但也让作者心情出现了极大的不愉快。这种个人体验让作者产生了创作类似情节的小说欲念,也就是说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进行心理治疗,而这涉及文学的创作论。
或许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无论是个体题材还是社会题材,其创作的动机都是为了表现一个时代的脉络。但像科塔萨尔为治疗自我而产生创作动机的,却更能体现文学的独立和纯粹的一面。虽然科塔萨尔的小说内容只来自个体的心理想法和个人体验,但创作的成品却类似于天空,看似简单而又变幻无穷,一种独特的简约美,一种山水画的留白。或许大格局的作品意义更明确,但也失去了解读的想象空间,而科塔萨尔却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的梦,让人无法想象,让人回味无穷。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