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a woman
俯瞰整个世界
她们备受人们的赞誉
诅咒和诋毁
她们一样崇高
神圣
一样凶残
卑鄙
她们是永恒的主题
——第二性
很早就想整理出关于《第二性》的读书笔记,很入迷,想抽个时间再消化消化。
昨天和朋友探讨他的博客,直观感觉,他的文字很像巴特勒的《性别麻烦》,读得我头疼,过于学术,对我这种读社科类刚刚起步的女性,着实有些难度。阳春白雪的玩意儿,持观望态度。社科类的文章,我强烈推荐刘小枫的,简单易懂,又能引起读者共鸣。
回到正题,波伏娃,《第二性》。我非常希望身边的朋友有空读一读,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总之,这是一本语言精练,观点清晰,思路完整,剖析精确的女性主义读物。
很多人总是混淆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我也不例外。之前一直认为是翻译的问题,但最近,我发现,这两个词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我个人认为女权主义更注重申诉女性的社会权利,可以把关键词定义为right,也就是权利。例如英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话语权。而女性主义,则稍微温和一点,强调在承认女性生理弱势的情况下,实现男女平等。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存在主义(生存主义),贯穿这本书的始末,之于这个名词的解释,让人宽慰: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将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相结合,《第二性》让尚未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中的我们,聊以自慰。很远古的时代,女人曾经主宰过社会,因为子宫和卵巢;再向前发展,同样因为子宫和卵巢,女人沦为生育工具。我的妈妈总是给我讲曾外祖母的故事,这个女人,从二十几岁开始几乎就没停下来生孩子,一生曾有过14个宝贝,而活下来的只有3个,我问为什么?我的妈妈说,因为全是女孩,扔掉的扔掉,坐死的坐死。。。那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噩梦。继续追溯,五四过后,情况稍好。。。之后,我只知道现代了。
在我生活的时代,对女性的歧视虽有改观,但依旧存在。先从最基本的生理上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女性在生理构造上确实有别于男性,波伏娃从生物学分析出女性的两个特点:对世界掌握的广度不及男人;物种繁衍的压迫程度更深。从小就听说这么一句话: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怪兮兮的表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男性身体上的优势不再,男女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女人终于可以实现头发和见识齐头并长。。。另外,生育选择权往往掌握在男性,甚至男性的家属手上,这个事实恐怕很难改变。我个人认为,生孩子这件事,女人至少可以掌握50%的话语权,婚姻相当于契约,并且只有两个人,否则那么多只舌头,那么多口水,两个人的床帏之事,成了家族的八卦,很恶心的说。例如波伏娃,与萨特共度一生,却没有生孩子,只要两个人达成一致,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男性朋友和我抱怨:女人是极为奇怪的动物,搞不懂他们。没错,相比男性来讲,女人极为敏感,我是��人,我自己也深有同感。那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关注自己和世界,“她的性生活被粗野的男性氛围所包围,作为补偿,她有对美好事物的嗜好,这会导致过分的娇揉造作,但也许会产生真正的高雅。”波伏娃如是说。这种敏感只能算是一种特质,中性词,没有优劣之分。如若想创造和谐的两性关系,男人应该善于把握女人的特质,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除了外界环境对女性的曲解和歧视,我认为女人本身对自己也存在误读。一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不少女人认为,婚姻是我们的保护伞,更甚者觉得找到个好男人,这辈子就有指望了。社会习俗公认女人完全可以以妻子或者情人的身份在男人身上获得特权,这种公认致使部分女人怀揣着不劳而获的梦想,嗅觉灵敏,寻觅男人。这种女人本身就在歧视自己,为什么要给自我实现的路途设置障碍呢?为什么不试着自己取得成功呢?另外一种情况我也碰到过,拒绝做家庭妇女或者拒绝女性打扮。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故意避开女性特征,也是对女性身份的歧视。最好的态度就是,很自然而平和的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如果能做个成功的家庭妇女,我也定义为成功,就像龙应台,这个家庭主妇,我想可以证明一切。
同样,哪怕是个妓女,我们也理应尊重。妓女玛丽昂这样描述自己的生存感觉偏好:我是一个永恒不变之体,是永无休止的渴念的掳取,是一团红火,一股激流……人们爱从哪寻求快乐就从哪寻找,这又有什么高低雅俗的分别呢?肉体也好,圣像也好,玩具也好,感觉都是一样的。我非常佩服,这段话能从一个妓女口中说出,实属不易,正巧回到了存在主义——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正如读完这本书,我对女性主义的定义:承认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神秘感,追求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个体生存感觉偏好,活出自我。
我很欣赏自己,因为我是个女人,哪怕我是个女人。
她们备受人们的赞誉
诅咒和诋毁
她们一样崇高
神圣
一样凶残
卑鄙
她们是永恒的主题
——第二性
很早就想整理出关于《第二性》的读书笔记,很入迷,想抽个时间再消化消化。
昨天和朋友探讨他的博客,直观感觉,他的文字很像巴特勒的《性别麻烦》,读得我头疼,过于学术,对我这种读社科类刚刚起步的女性,着实有些难度。阳春白雪的玩意儿,持观望态度。社科类的文章,我强烈推荐刘小枫的,简单易懂,又能引起读者共鸣。
回到正题,波伏娃,《第二性》。我非常希望身边的朋友有空读一读,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总之,这是一本语言精练,观点清晰,思路完整,剖析精确的女性主义读物。
很多人总是混淆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我也不例外。之前一直认为是翻译的问题,但最近,我发现,这两个词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我个人认为女权主义更注重申诉女性的社会权利,可以把关键词定义为right,也就是权利。例如英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话语权。而女性主义,则稍微温和一点,强调在承认女性生理弱势的情况下,实现男女平等。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存在主义(生存主义),贯穿这本书的始末,之于这个名词的解释,让人宽慰: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将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相结合,《第二性》让尚未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中的我们,聊以自慰。很远古的时代,女人曾经主宰过社会,因为子宫和卵巢;再向前发展,同样因为子宫和卵巢,女人沦为生育工具。我的妈妈总是给我讲曾外祖母的故事,这个女人,从二十几岁开始几乎就没停下来生孩子,一生曾有过14个宝贝,而活下来的只有3个,我问为什么?我的妈妈说,因为全是女孩,扔掉的扔掉,坐死的坐死。。。那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噩梦。继续追溯,五四过后,情况稍好。。。之后,我只知道现代了。
在我生活的时代,对女性的歧视虽有改观,但依旧存在。先从最基本的生理上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女性在生理构造上确实有别于男性,波伏娃从生物学分析出女性的两个特点:对世界掌握的广度不及男人;物种繁衍的压迫程度更深。从小就听说这么一句话: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怪兮兮的表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男性身体上的优势不再,男女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女人终于可以实现头发和见识齐头并长。。。另外,生育选择权往往掌握在男性,甚至男性的家属手上,这个事实恐怕很难改变。我个人认为,生孩子这件事,女人至少可以掌握50%的话语权,婚姻相当于契约,并且只有两个人,否则那么多只舌头,那么多口水,两个人的床帏之事,成了家族的八卦,很恶心的说。例如波伏娃,与萨特共度一生,却没有生孩子,只要两个人达成一致,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男性朋友和我抱怨:女人是极为奇怪的动物,搞不懂他们。没错,相比男性来讲,女人极为敏感,我是��人,我自己也深有同感。那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关注自己和世界,“她的性生活被粗野的男性氛围所包围,作为补偿,她有对美好事物的嗜好,这会导致过分的娇揉造作,但也许会产生真正的高雅。”波伏娃如是说。这种敏感只能算是一种特质,中性词,没有优劣之分。如若想创造和谐的两性关系,男人应该善于把握女人的特质,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除了外界环境对女性的曲解和歧视,我认为女人本身对自己也存在误读。一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不少女人认为,婚姻是我们的保护伞,更甚者觉得找到个好男人,这辈子就有指望了。社会习俗公认女人完全可以以妻子或者情人的身份在男人身上获得特权,这种公认致使部分女人怀揣着不劳而获的梦想,嗅觉灵敏,寻觅男人。这种女人本身就在歧视自己,为什么要给自我实现的路途设置障碍呢?为什么不试着自己取得成功呢?另外一种情况我也碰到过,拒绝做家庭妇女或者拒绝女性打扮。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故意避开女性特征,也是对女性身份的歧视。最好的态度就是,很自然而平和的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如果能做个成功的家庭妇女,我也定义为成功,就像龙应台,这个家庭主妇,我想可以证明一切。
同样,哪怕是个妓女,我们也理应尊重。妓女玛丽昂这样描述自己的生存感觉偏好:我是一个永恒不变之体,是永无休止的渴念的掳取,是一团红火,一股激流……人们爱从哪寻求快乐就从哪寻找,这又有什么高低雅俗的分别呢?肉体也好,圣像也好,玩具也好,感觉都是一样的。我非常佩服,这段话能从一个妓女口中说出,实属不易,正巧回到了存在主义——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正如读完这本书,我对女性主义的定义:承认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神秘感,追求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个体生存感觉偏好,活出自我。
我很欣赏自己,因为我是个女人,哪怕我是个女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