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更全面的二战新史
说二战史研究汗牛充栋一点儿不为过,读过更“经典”的李德·哈特等著作之后,对这部“新史”的好奇自然在到底有多“新”。 当然不会有完全颠覆性的结论,但详述二战的起因部分已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角度和论点,绝不只有封底所说“从1931年算起”这么简单。从这种并不影响对二战的历史定义的新意,确实可以说贯穿了整本洋洋巨著之中。
另外一个“新”的地方是够全面,从起源到战役流程,海量的细节补充是以前通史类作品中未曾留意或者完全遗漏的。以及对战役过程的叙述其实只占全书大概1/3,其余部分从技术、经济、心理等角度全面展现出二战对整个人类世界日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以及“总体战”的战争能带给人民怎样巨大的创伤,以至于这伤口至今仍然会流出鲜血……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但是我们更常见的是一战后帝国的崩塌,作者的看法无疑更加精准:倒下的只是战败的传统帝国,而其他则转向了民族-帝国。轴心国对领土的欲望和野心从未消失过,无论在一战胜利或失败,它们不约而同地都认为自己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委屈、复仇……当时国际社会对“生存空间”的暧昧不明,又让它们的野心似乎拥有了合理性。依然占据着广博殖民的英法诸国,就是它们“成功”的样本。于是在1931年的东北,日本第一个做出来实质性的行动,这样的逻辑下,把这个时间节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始是合理而准确的。
对于现在饱受诟病的“绥靖”,作者认为英法是使用了后来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试图在用经济、军事威慑等手段遏制德国的行动(所有人都预测到战争作为最后的手段代价可能会是无法承受的),而德国也没有通常所说的那么有恃无恐,它只是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 战争过程的叙述相对于其他战史算是中规中矩,不过依然有一些细节上的亮点,比如提醒我们被称为“战略转折点”的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并没有马上扭转颓势,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太平洋这边甚至一艘航母都没有。而东线战场上更加重要的转捩是在斯大林格勒的绞杀中,苏联红军扛住了第三帝国的迅猛攻势。
���战对比一战,是一场真正的“总体战”,这意味着无论在哪个方面,平民,无论男女老幼主动或被动都深深参与其中,二战也是平民伤亡高于军事人员的战争。平民的伤亡因为战争几乎席卷全球的规模而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永久的伤痛并且引发进一步对战争伦理和政治道德的讨论。究竟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从作者给出的大批资料之中,我们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少在对待战俘、被占领地区的、敌方的人民等等方面——为了胜利,只有残忍和更加残忍,仇恨也随之上升以至于几乎无解…… 最后,作者认为二战的结束意味着帝国(贬义上的)真正的倒下,即使之后冷战时期崛起的超级大国们隐约留着不少帝国行事的影子,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是对比之前的历史,又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世界再一地鸡毛也好,国际政治方面依然是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一个全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