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辄杀之”
我有一个表嫂,在生了两个女儿之后还是想要一个儿子,但又怕第三胎还是个女儿,于是去找了一个在附近十里八乡很有名的人拿了方子,说是可以调节体质,得偿所愿。到最后我表嫂终于成功地生了一个儿子,真的得偿所愿,当然我们不知道那个传说中的方子在这其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想起我这位表嫂,甚至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历史就在我身边重新上演,关于“求子”,关于“生育”,关于“女性的子宫”。 其实也不难理解,表哥和表嫂结婚后依旧留在我姥姥家那个小村子里,中国式乡村的风俗人情大家都懂,谁家有点什么事儿第二天整个村子都知道了,尤其是表哥同一辈的人家家都有儿子,他没有所以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于是这个儿子非要不可。关于这方面李银河就曾经做过相关的乡土调查,而这也跟中国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离不开关系。 就像这本书有一部分专门写到了“弃杀女婴”,在《韩非子·六反篇》中就有记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子杀之”,由于“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在古时养育女婴就会显得特别浪费。例如以争宠杀婴著名的赵飞燕本人,就曾经是一个弃婴。而至后来的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弃杀女婴则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生女辄杀之”“养女太费”“世人多不举女”“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赔钱货”…… 这一句句话犹如带着血,刻进了女性的血肉里,也难怪时至今日有许多家庭甚至包括女性自己都难以逃脱“重男轻女”的观念,实在是因为这个观念已经流传太久也太根深蒂固了。 突然就想起曾经在看《生生之门》中的一个情节,作者的伯母生孩子,生出来一个女儿时伯母的丈夫和婆婆都变了脸色,她丈夫直接骂她没用,生了个赔钱货,并且紧接着就想赶她起来让她去干活。最可怕的是伯母自己心也凉了,但紧接着伯母又生出来了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儿。丈夫和婆婆又立刻变了脸色,赶紧说让她好好歇着,这就去给她煮鸡蛋,而伯母自己也觉得腰杆挺直了,有了底气。 我当时只觉得触目惊心,现在想想能在计划生育的时代出生,并且以一个独生女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我可真的是太幸运了。 仔细想想哪怕如今这个时代依旧有很多还没有出生就被打掉的女婴,而人们对于生男生女观念的转变也不过就在这两年间,并且并不普及。 其实书名《女人的中国医疗史》起得真的太含蓄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中国妇科医学发展史,更是一部女性生育的血泪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女性们曾为了生儿子而吃尽苦头,而那些有幸存活下来的女婴们,依旧很难逃脱生育(生儿子)的责任与命运。一代又一代,如此的往复循环着,从怀胎到分娩,从流产到弃婴,这就是中古女性们悲苦的一生。 可说到底,以“计算之心”而生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又是一件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呢?这本书里的内容真的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