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功但结局未知——《我们生活在南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01
两个少年远隔时空但命运相连,一起拯救世界。
俗套的剧情,但它有独特而绿意盎然的末日,有别样清新的硬核科幻,还有令大家刻骨铭心的疫情时代烙印,以及故事最后对“计划成功但结局未知”的讨论(隐喻?)加以升华,无不让故事充满魅力。
看到最后最令人深刻的是女主半夏——2040年世界上唯一的人类,那时的南京野草丛生、绿意盎然,成了动物们的天堂——却,是半夏的末日。
她是如此的孤独,又有着令人疼惜的坚韧。南京的繁华大街是她披荆斩棘的战场,挽弓搭箭、手持快枪,与猛虎野兽搏命;水草丰茂的玄武湖是她的游乐园,设陷抓鱼、挖藕采荷,祭与饥肠辘辘的五脏庙。
她与自己说话、唱歌、学习老师生前交给的生活技能,还有坚持用无线电台联系世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终于有一天奇迹出现了——她联系到了2019年爱好无线电台的高三生白杨。
超时空的对话通过白杨摸索出“时光慢递”三大定律将东西送到2040年的半夏手里那刻被证实了。
证实后对白杨来说不是惊喜而是巨大的恐慌——因为他在无线电的另一头,2040年的世界里已经死了。
拯救世界刻不容缓,于是白杨找来了父亲,父亲找来了自己曾经爱好无线电的朋友赵文博副教授和王宁,赵文博找来了国家级顶尖团队,拯救世界的计划开始实施。而重任落在了那个末日小姑娘半夏瘦弱的肩膀上。
“我们是不是在利用她?”白杨问。
“你说如果这真的能拯救世界,把所有的时间都推翻重来,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不存在了?”半夏问。
可她还是配合那些团队里宏伟无比的拯救世界计划,传递信息、分析末日原因、冒着受伤跌倒、几欲落水身亡、辐射等危险帮着消灭团队认为的敌人。
最后的最后,计划成功了,可拯救世界了么?末日消失了么?结局是未知的。
唯一肯定的是,那个元气满满坚强勇敢一个人活在2040年的半夏,消失了。
02
小说结构清晰,框架明了,从男女主角了解现状到明确末日原因再到战胜敌人,一步步推进,节奏适中。
采访解说与故事剧情相互交替补充,不散不乱,情节设置中精巧的小构思令人惊叹,科幻部分有力有据,作足功课,是一篇非常清新细致的硬核科幻。我这种不怎么看科幻文的也会为之沉迷。
小说文笔有着独特的幽默,这种幽默不是嬉皮士式又或是无厘头,而是非常生活化且富于联想的,因出乎意料的视角观点而有幽默感,然后在幽默中用简短有力的文字直击内心,而不是用大段大段描写压抑恐怖孤寂等环境衬托人物的末日悲剧基调。
人体真就像是一株庄稼,它直立在地面上,把沉甸甸的果实顶在最高处,和水稻小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就有七十亿株庄稼,密密麻麻地生长在地球上。
纵观人类的进化史,这株庄稼挺得越来越直,结出的果实也越来越诱人。
节选自《我们生活在南京》——天瑞说符
如果说这本书变成电影,那��是令人笑中带泪,然后擦拭眼泪后沉思,久久不能忘怀的那种。
至于说人物,那我会把年度最佳女主颁给半夏。元气满满勇敢坚韧,自娱自乐,她孤寂太久了,太需要因被需要而带来的爱与价值感,她扛起了拯救世界的重任,这让她不会被末日里的寂寂长夜里迷失生命的意义。
而男主白杨,被拯救世界计划团队裹挟着一直走,他承担着与半夏沟通的任务,是他发现了2040年末日里的半夏,也是他决定拯救世界。然而这个执行着宏伟巨大任务的少年仍旧上学下课,考试做题,这让人充满着奇异的割裂感。
所有人都知道拯救了世界,半夏就会消失,大家避而不谈,但白杨知道自己将是那个刽子手。他矛盾着挣扎着,却又被绝望的无力感裹挟着,一步步走向未知的深渊。
三个中年男人因少年时共同的爱好重新拯救世界,他们各司其职做着各行各业的螺丝钉/摸鱼儿,却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毫不退缩,有着少年意气的勇敢,为小说贡献了不少幽默点。
03
小说看到最后,我隐隐感受到了这其实是对过去几年思考的一个总结。
2019年生活上学上课打卡上班,一切如常。2024年黑月出现,刀客入侵,末日降临,人类文明就此毁灭。2040年地球只剩唯一的人类,一点点星火。
通过无线电台知道末日存在的人类开始自救。他们跨部门跨国家通力合作,集全国之力攻克难关、在半夏的帮助下消灭敌人。
然而末日消失了么?是或不是,再也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了。
但这一切的努力是无用功么?仅仅是人类的自我安慰么?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么?
好像并不能完全这么说。
至少我认为单纯的结果导向的价值评价体系是有失公允。
那我们来看看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
知道末日在不久的将来,少年白杨和三个中年选择点燃这点星火,掀起燎原之势,拯救世界,有着正直向上少年意气。
而不是陷入了末日的“心理末路”,给自己定下无法改变悲剧结局,以悲怆且两败俱伤式行为对抗时间所剩不多的世界,丧失了主体的理性,用嬉皮士面具将自己包裹,合理化自己的堕落行为。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平凡人物因为突发巨变成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包括那个末日幸存者小姑娘半夏,他们团结合作,在绝望中坚守且努力着,非常的正能量,即使——
努力的结果是未知的,甚至是失败的,是摔在人类面前悲剧。但每一小步的跨越里大家的踊跃欢呼,在梅花山庄那个小基地熬至深夜里讨论,甚至是那跨越时空时无限电流的“滋滋”,都是那么地美妙,充满意思。
结果导向的价值评判对应着是否有意义,而过程导向的价值评判对应着是否有意思。
有意义vs有意思,哪个更重要?
人类大部分时总是在追求有意义的,有意义意味有成果、有效益,能推动人类发展,世界进程,比如蒸汽机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信息科技技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也得做出点有实际意义才会觉得自己的社会属性价值是踏实存在的,工作要出成绩、达到kpi,科研要出成果专利……
有意思的事逐渐变成了“不务正业”……
但你要问我有意义和有意思哪个更重要?我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但看《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件有意思的事,这是无疑的(˃ ⌑ ˂ഃ )。
最后注:
有意义没意思的作品,也许慢慢就没了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意思;没意义有意思的作品,很可能一直有意思。
而且换个角度看,有时原来的正面意义时过境迁变成了负面意义,原来的没意义,也就突然有了意义。譬如说,儒家思想从古代的绝对主流,变成了现代思潮大力批判的对象的时候,在很多评论家的笔下,《世说新语》里许多嘻嘻哈哈的段子,就变成了“突破儒家礼教的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存在,显得特别有意义。
《世说俗谈》—刘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