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治领建立前的印度历史分期练习
虽然本书的译文比较惨不忍睹,但书中每章附带年代的标题倒是能给读者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一段时间跨度较长的历史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这可以展示出自己对这段历史主脉络(体现为分期标准)的理解,以及对不同时期演化(体现为划分出的不同时期)的理解。
——农业时代的分期标准:印度“文明要素”的添加(仿佛在做一种名为印度的玛莎拉)
1. 印度河文化(前2500-前1500):达罗毗荼人(“原住民”与从伊朗来的半农半牧族群融合的后代)?
2. 雅利安人开始入主印度河流域(前1500-前1000):战车征服、吠咜本集书面化、各部落并立(其中有婆罗多)
3. 雅利安人开始入主恒河流域(前1000-前600-前400):中心从旁遮普转移到恒河流域、雅利安人与当地人融合、前600-前400年的十六雄国时期、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
4. 摩揭陀的孔雀王朝(前326-前184):第一个全印度政权以及第一个有明确可考时间的政权、佛教建筑兴盛(窣堵波与毗柯罗)
5. 政治分裂与文化转型(前184-320):印度河流域以及恒河流域西部受中亚征服者统治(马其顿-希腊人、斯基泰人、帕提亚人、大月氏人,他们后来成为拉杰普特人);其他地区由本地王朝统治;婆罗门教重生为印度教;耆那教的分裂;佛教艺术黄金时代(马图拉与白沙瓦两个佛像制造中心)
6. 政治整合与文化定型(320-711-997):笈多王朝、戒日王朝、波罗王朝、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并行;711年倭马亚征服信德
7. 伊斯兰-土库曼-波斯入主印度(997-1206):此时伊斯兰对印度来说主要是破坏性的力量(这一波征服从属于欧亚大陆土库曼征服浪潮的一部分);伽色尼王朝的马哈茂德每年劫掠印度,破坏旁遮普的佛教与印度教寺庙;古尔王朝(867-1215)灭掉伽色尼,后征服了整个北印度,破坏了所有佛教中心,佛教在印度就此衰落
8. 伊斯兰-土库曼-波斯融入印度(1206-1556):德里苏丹国有5个王朝,其中第3个王朝图格鲁克王朝成为了第2个全印度政权,14世纪末该王朝在印度的领地分崩离析,帖木儿蹂躏德里,印度各地各穆斯林贵族国自立为苏丹;苏菲主义在印度特别是孟加拉兴起;锡克教在16世纪出现;1526年的巴布尔征服,1555年胡马雍再征服;南方印度教的毗舍耶拿伽罗帝国(1336-1646)的反伊斯兰印度教民族主义
9. 莫卧尔盛期下的印度(1556-1605-1707):阿克巴建立曼萨布体系(33等级官制),并征服整个北印度;波斯风格进一步融入印度,重修德里;奥朗则布征服全印度,莫卧尔成为第3个全印度政权;马拉塔帝国成为主要的南方印度教反对者(1674-1761-1818)
10. 莫卧尔帝国的解体(1707-1764):各省省长(纳瓦布)自立,名义上服从在德里的帕迪沙;波斯人、马拉塔人、阿富汗人接连蹂躏恒河流域西部;1757年克莱武在普拉西击败孟加拉的纳瓦布,1764年直接击败莫卧尔军队,1765年公司成为孟加拉、奥里萨和比哈尔的迪万
——公司统治的分期标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相对经济地位
11. 前期公司统治(1765-1793):印度为生产者,英国为市场,公司从中获利,并垄断贸易;1784年建立起双重统治(公司与英国政府);1793年康华利法案建立永久柴明达尔制度,引入产权制度,鼓励开垦,废除印度人法庭并以英国人的4个省级巡回法庭代替(警察+法官),为以后统治奠定基调
12. 后期公司统治(1793-1858):公司征服全印度,成为第4个全印度政权;英国资本大举进入印度,英国开始成为生产者而印度成为市场,公司垄断权被逐步取消,在印度的功利主义改革(自由化的)和“权利失效”政策引发反弹,民族大起义终结了公司统治
——直接统治的分期标准:殖民政府与印度本地人之间的关系
13. 前期直接统治(1858-1876):印度委员会;印度经济的边缘化;殖民政治的保守化;对印度内部各族群进行识别划分;此时印度对英国人的反抗是零星的,没有组织和纲领的
14. 中期直接统治(1877-1905):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有组织有系统的反殖民并建立本土保护的声音出现,但仍然倾向于与英国人合作(各地方协会与国大党);针对国大党的穆斯林反对者组织出现(盎格鲁-东方伊斯兰教学院),并更加亲英;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基础设施加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1892年印度议会法,拥有质询权,开放印度人参加公务员考试)
15. 后期直接统治(1905-1920-1947):国家机器与民族主义组织激烈对抗,印度独立逐渐成为主流声浪(1905年孟加拉分治是关键节点);穆斯林与国大党的对抗完全展开(孟加拉分治是关键节点,穆斯林联盟在此后建立),1916年两党联合追求印度的自治领地位;20年代开始,国大党目标逐渐变为追求独立,穆斯林联盟也不再和国大党合作,并寻求建立穆斯林国家
——欧洲殖民者在印度的三个阶段
舰队与仓库阶段:欧洲人以海上武力为后盾,在印度主要港口设立存放货物的仓库,并常设少量人员。当货物处于低价位时买入存进仓库,当船队来时再拉走货物销往欧洲。欧洲是市场、印度是生产者、垄断公司是中间商与海上运输者,并从中牟取垄断利润(主要是挣欧洲人的钱)。此时欧洲人还在政治上与当地统治者合作,以获得他们的好感(比如为朝圣护航,欧洲人在陆地上无法与印度王公抗衡,但是在海上却横行无阻),同时还积极排挤其他欧洲人(葡萄牙耶稣会在阿格拉排挤英国人)。但欧洲人对印度商品的持续庞大需求促使印度一些地区出现了“为销售而生产”的情况。
例如:葡萄牙的卡布拉尔与阿尔布克尔克时期(1509-1515,获取果阿作为葡萄牙在印度的统治中心,并夺取了马六甲、第乌、索科特拉岛和霍尔木兹)。葡萄牙人与毗舍耶拿伽罗等印度教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并对穆斯林相对敌对,当16世纪中后叶毗舍耶拿伽罗衰落之后,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权势也很快衰落了。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经营阶段。他们在制度上比葡萄牙更精妙,通过股份制来分摊风险,并且国家力量直接为商业冒险活动提供担保。但由于担心自己有限的金属货币外流,这些特许经营公司很快开始向印度本地的生产端投资。
要塞与领地阶段:莫卧儿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殖民者已经在陆上获得优势,他们开始在沿海和关键据点建立要塞(甚至城市,如加尔各答)而不只满足于仓库,同时殖民者也开始实行“统治”并从中间人那里抽取税收而不只是向欧洲转运商品获益,尽管此时欧洲仍然是市场,印度仍然是商品输出地区。殖民者不再需要在政治上完全讨好统治者,尽管他们仍然需要莫卧儿帝国授予的合法性(例如东印度公司成为孟加拉地区的迪万),但是他们已经可以通过拉一派打一派来控制纳瓦布们了。
例如:前期公司统治。
工厂与政府阶段:此时经济流向倒转,英国成为生产者而印度成为市场与原材料提供者,垄断公司被英国国内工业资产阶级与功利主义者拆解。在殖民者统治下,功利主义改革与市场化冲击开始彻底破坏印度传统社会基础,但变革遭遇反弹(大起义),所以殖民者此后不再主动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改革,但主要是非中心化的自下而上的对传统印度社会的经济文化侵蚀仍在继续。受反抗者压力,渐进政治改革断断续续。之前的古典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政府,它提供一定公共产品并吸纳部分富有印度人成为公务员系统(主要是较低级别)的一部分;殖民者不再直接依托莫卧尔帝国合法性,而是重新缔造一个文明形象,把印度精英英国化,确立意识形态霸权。
例如:后期公司统治与直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