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有一种杀不死的浴火重生的既视感。
—— Me:感觉古代中国就像一个孤独的小朋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寂寞地成长着。尽管他一个人也创造出了很多辉煌,但是少了朋友的陪伴,成长的路径少了另外一种可能。仿佛所有的弯路都得亲自走过一遍才能知道。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Me:“好学”是一个人贤达的关键。这种信条在我家似乎也这么传承着。我爸告诉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人虽然没有读书,但也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到了父辈们对我们这一代的要求就更不用说了。反而是到了我身上,开始觉得读书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健康”“人际畅达”起码跟“知书达理”不相上下——当然,这是在我毕业了一个还可以的大学之后才敢这么觉得,在我个人的经验里,少时的“读书”有时候也扮演着一种躲避家庭劳动、躲避人际交往失利的借口;当然,“读书”的好处也不容置疑,除了一份拿得出手的大学文凭之外,还锻炼了静心、专心致志的习惯,当只能一个人去从书本文字中寻找答案的时候,不会畏惧。
——Me:现代人贤达的关键还是“好学”吗?对于读“书”,江南愤青有一个观点:在以前,社会的发展比较慢,相对稳定,所以很多知识跟经验代代相传,依然能够指导现实;而随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昨天的知识在今天已经无法运用,这时候“读书”的作用会下降了。我想他的潜台词就是,“冒险”“创新”“突破传统”“反思”才是关键。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伦理取向,以前会奉为圭臬的东西在现代不一定仍然适用。即便是在古代,也有其他竞争性的观点。庄子就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庄子认为,得于手而应于心,功夫是习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Me:这就跟经常出去打闹的小朋友一样,稍微长大了他们就会知道拳头通常解决不了问题,对话才是更常用的手段;反而是“书呆子”同学不太习惯与人打交道。
——基辛格的文字功底太厉害了!第一章的最后一段话,文字太优美,排比有力,承上启下。更关键的是,它似乎也正是我个人现状的写照。
彩蛋:
——Me:这两种观点也很有意思。世界是进步的,还是徘徊的?我似乎更喜欢后者,有一种循环的几何美和宿命感。(这句书摘跟书上下文结合起来我理解不了,但又非常有意思,我把它放在最后。)